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809483
大小:4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7
《2014年河南省小学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说课资料《钓鱼》张奇慧.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钓鱼》说课稿洛阳市教育局直属第二小学张奇慧“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习染过程,怎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我们认为,首先要正本清源,让“得意、得言、得法”成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我将结合《钓鱼》一课,谈谈我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字,经历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努力让学生在得意中得言,在得言中得法。一、精选内容——说教材《钓鱼》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足迹”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反映的都是儿童生活,从各个方面通过叙事刻画人物形象,说明道理,抒发了儿童的情感。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含义深刻
2、的词句,把握主要内容,从中得到做人的道理,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二是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钓鱼》一课文质兼美,是学习语文的范例。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通过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情感变化的描写,抓住课文这一特点,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二、关注起点——说学情这篇文章类似我国的寓言,故事好读,寓意难解。对四年级学生而言,阅读过程只是从故事到启示,而理解过程却必须由启示回
3、到故事,借故事的形象理解事理的抽象。另外这篇文章语言表达风格比较凝练,有许多空白点值得挖掘,可以让学生以切己体察的方式,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言语丰富的意蕴。三、三维整合——说目标根据教材内容,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以“启示”为线索,透过语言文字的品悟读懂“启示”的内容。2.用设身处地、切己体察的方法,感悟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3.从“钓鱼的启示”中得到自己的启示,训练思考、表达的能力。5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父亲要作者放鱼的良苦用心。难点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课文中蕴含
4、的深刻的做人道理。四、提炼优化——说教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去朗读、去感悟、去探究、去运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1、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角色互换、补白、启发学生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主人公,落实以读为本,与文中人物进行对话,从而真切地体会人物内心真实的情感历程,领会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2、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五、精简板块——说流程本文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
5、课时是读通课文,认识生字,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温故而知新”,上课伊始,出示课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回忆那个夜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层次,板书:钓鱼、放鱼、启示。(二)、抓住“启示”,引入文本 学生能很快在文中找出钓鱼的启示是什么,但如何准确而深入地理解这句话,使学生明白“放不放鱼”这种行动的背后,是一种道德的抉择呢?我引导学生以“作者与父亲在做出抉择时,内心是怎样想的?”这一问题为主问题,去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内心,真切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历程,从
6、而深化对启示的认识,突破文章的重难点。(三)、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内心1、面对鲈鱼时,“我”的内心活动——依依不舍(1)请学生默读3—9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通过学生自读、自画、自悟,总结之所以不舍得放鱼是因为:51、鲈鱼又大又美。2、作者是好不容易才钓上鱼的。3、四周静悄悄的,没人知道。以读代讲是很好的理解方式,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详细描写了鲈鱼的大和作者是怎样费尽力气钓上大鱼的,我精心设计了引读语言,来渲染钓鱼时紧张的气氛。在引读中,学生细细品味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作者钓上这条大鱼是多么的不易,要放掉大鱼是多么的不舍。学
7、生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将整个课堂带入了晚霞辉映的湖水旁,和作者一起沉浸在钓到大鲈鱼的喜悦与幸福中。(2)为了进一步体会放鱼的不舍,我请学生找出作者和父亲争辩的语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的基础上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得意、急切、争辩、乞求”,感受作者对这条鱼的依依不舍。(3)此时学生的体会还只是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理解这个层面上,为了深入人物内心,我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如果你钓到一条这样吸引人的鲈鱼你会怎样呢?如果让你把它放回去你又会怎样?舍不得放鱼自然引起了学生的同情和理解。当作者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通过这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