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801090
大小:80.1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4-07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回延安》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回延安》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2回延安课时第1课时一、课标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5.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
2、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6.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7.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二、教材分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一个多文体单元,展现了祖国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和自然风光。通过本单元学习,在感受民俗的意义和价值之外,还要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感受作者寄寓的
3、情思,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回延安》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贺敬之于1956年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期间,感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写下的诗歌。《回延安》描述了诗人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了过去延安难忘的岁月,展现今昔延安的风景、人物,表达了发扬延安光荣传统、建设新中国的心愿。《回延安》是当代一首著名的抒情诗,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作的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并体会诗作
4、模仿陕北民歌旧形式以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同时要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进一步把握其形势特点和语言风格。11三、学情分析这首诗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对延安的革命历史及民俗风情了解较少,因此学生在体现民俗的典型场面和内涵理解上存在少许困难。对延安的革命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感悟“延安精神”。诗歌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形式和语言风格上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去深入感知诗歌内容与形式。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
5、了朗读的一些技巧,侧重引导学生如何读出诗歌“直白、热烈、豪迈”的感情,并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赏析诗歌,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关于写延安的诗文,领会“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四、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讨论感知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2.把握诗作感情的基础上,朗读诗歌,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3.品味诗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本诗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的妙处。学习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五、教学重难点1.通过
6、朗读、讨论感知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2.把握诗作感情的基础上,朗读诗歌,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3.品味诗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本诗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的妙处。学习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那里有中华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寝;它是黄河岸边一个内涵丰富的的城市——那里有安塞腰鼓,陕北秧歌、安塞剪纸等非遗保护项目;那又是一个红色的城市——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
7、里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的,这座城市就是延安,被誉为“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延安,抗战时期无数仁人志士奔向的革命根据地。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体会一位久别延安的革命青年建11国后重回延安的炽烈感情,感知陕北高原的自然景象和那质朴热烈的民风,感受“信天游”的高亢与悠长……一、写作背景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延安。从1935年到1948年,这13年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是革命圣地,为
8、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它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他于1940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