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丹参酮穴位注射合温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46例疗效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丹参酮穴位注射合温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46例疗效观察贵州省人民医院中医科贵州贵阳550002摘要:目的观察丹参酮穴位注射合温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方法将13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药物组和温针灸组,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三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优于药物组、温针灸组(P<0.01),药物组温针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穴位注射合温针灸两种方法的协同作用对治疗突发性耳聋有较好疗效。关键词:突发性耳聋;丹参酮;水针;温针疗法突发性耳聋是临床常见病,好发于冬春季节,近年来随着电脑和手机使用
2、过频、熬夜族增多及社会压力增大,呈多发趋势。笔者自2005年口月以来采用丹参酮穴位注射合温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4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138例均为我院中医科住院患者,按患者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及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药物组和温针灸组各46例。治疗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21-74岁;发病时间<15天21例,15・30天15例,>30天10例;听力损失40-59dB12例,60-90dB16例,>90dB18例;伴有耳鸣41例,头昏36例,头痛15例。药物组男性23
3、例,女性23例;年龄18・71岁;发病时间<15天23例,15・30天13例,>;30天10例;听力损失40-59dBll例,60-90dB19例,>90dB16例;伴有耳鸣40例,头昏39例,头痛16例。温针灸组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23-75岁;发病时间<15天20例,15-30天17例,>30天9例;听力损失40-59dB13例,60-90dB17例,>90dB16例;伴有耳鸣42例,头昏38例,头痛18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
4、性。1.2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济南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的《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1]中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1.3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2年龄为18-75岁。3知情同意接受本治疗方法并坚持全疗程治疗者。1.4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2有明确病因耳外伤、耳毒性药物及其他可导致听力下降的疾病。3有外耳、中耳、内耳炎性疾病、解剖异常、听神经瘤等。④年龄为<18或>75岁。⑤和并严重精神躯体疾病者。1.5治疗方法三组治疗期间均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包括营养神经药物、高压氧等
5、。1.5.1治疗组予丹参酮穴位注射合温针灸治疗。1穴注取穴:取第6颈椎夹脊穴。操作方法:患者俯伏坐位,用10mL注射器7号针头吸取丹参酮注射液(上海第一牛化药业有限公司牛产,国药准字H31022558)2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20330)6mL,二者混合。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直刺15〜20mm,待针下出现酸胀后回抽无血,将药液快速注入,每穴各注射5mL,然后医者用双手在患者颈肩部拍打20下左右以减轻穴位注射后的酸痛感,每日1次。2温针取患侧穴:听宫、翳风、率谷、风池,实证配
6、液门(不加灸),虚证配太溪。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头略前倾,选用0.35mm×60mm毫针,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直刺10〜25mm,得气后留针,随即将20mm艾段套在针柄上点燃,燃尽后取针,每日1次。1.5.2药物组予丹参酮20mg,静脉输入。1.5.3温针灸组予单纯温针灸,方法同治疗组。1.5.4疗程3组均每天治疗1次,5d为I个疗程。1个疗程后间隔2d再继续下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1.6疗效标准1耳聋疗效标准⑴:痊愈:250-4000HZ各频率听域恢复至正常,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
7、提高大于30dB;有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2耳鸣疗效标准[4]:根据患者感觉,显效:耳鸣消失;有效:耳鸣减轻,不影响情绪和睡眠;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2治疗结果3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表2.由表1可见,3组耳聋疗效比较,治疗组愈显率均高于药物组、温针灸组(P<0.01),药物组温针灸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2可见,3组耳鸣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均高于药物组、温针灸组(P<0.05),药物组
8、温针灸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突发性耳聋好发于冬春季节,多种疾病可能诱发木病,国内外文献报道倾向于内耳血管学说和病毒感染学说[2],微循环障碍是其发病主要原因。内耳的血管和脑血管一样受自主神经支配,当受到各种调节神经血管功能的因素如劳累过度、情绪剧烈变化、内分泌失调、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