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口海岸环境变异和资源可持续利用_陈吉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02年5月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Vol.22,No.2第22卷第2期MARINEGEOLOGY&QUATERNARYGEOLOGYMay,2002河口海岸环境变异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陈吉余,陈沈良(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摘要:河口海岸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能流和物流的重要聚散地带。中国入海河流众多,河流挟带泥沙每年达20亿t,占全世界入海泥沙的10%。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人类对淡水资源的开发以及跨流域调水都能影响流域来水来沙,地下水超采也可以使河口海岸沉降,这些都影响着河口海岸的环境。该区域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开发程度高,导致严重的环境变异、资源破坏
2、,对区域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特别是我国流域高强度开发对河口和邻近海域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开展河口海岸环境变异的研究,为解决国家目标和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河口海岸;人类活动;环境变异;资源利用中图分类号:P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6-1492(2002)02-0001-07处在陆海相互作用界面上的河口海岸对环境变个涵义在我国被普遍应用。Pritchard根据海洋物理异十分敏感。在这里,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学的概念认为,河口用于河流下游的潮汐河段只能四大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们之间任何一个圈是“历史地讲”,河口应是一个半封闭的海
3、岸水体,与[2]层的变异都将导致其它圈层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外海自由连通,并受陆地淡水所冲淡。他的河口内河口海岸研究是非常复杂的。涵包括海湾和泻湖,较之萨莫依洛夫河口研究领域河口海岸是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地带,丰富的资要广阔。在这里,我们提出的问题是针对那些直接流源成为多种部门交叉开发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出而不受陆地封闭或半封闭的外海冲淡水部分,它人类对河口海岸的要求越来越多;随着科学技术的们是河水和海水的混合,可以称之为河口混合水。它发展,人类对河口海岸作用的强度也越来越大。这样们与河流淡水和海洋盐水间都有明显的界面,前者[3]的作用可以为人类带来利益,但也常常带来不可逆与
4、最大浑浊带吻合,后者与河口锋相符。对于这部转的负面效应。分河口混合水需要予以特别重视,因为它在河口过时至今日,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程(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资源分布与开发成为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时代使命,因此,在河口过程以及河口环境变异和质量评价中都有非常重要海岸地区如何使人类和自然之间取得和谐、资源和的科学意义。河口是海岸的组成部分,“河口是没有岸线的海环境取得互利,便成为我们需要共同讨论的问题。[2]岸”。海岸构成比较复杂,类型多样。海岸带由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组成。中国对海岸带做过一次全1河口海岸的内涵面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系统调查。近年来海岸海洋学和海岸
5、管理学科的发展,拓展和丰富了海岸带的内Rivermouth和Estuary两词在我国一般都把涵:向陆包含流域,向海包含领海、毗连区、海洋经济它们称为“河口”,也有把后者称为河口湾的。萨莫依[4]区以及大陆架。这样的概念对于中国进行海岸带洛夫和Pritchard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河口提出了调查而言,难于实行,但对全面而完整地认识海岸而不同的概念。萨莫依洛夫:“河口是指河流与受水体[1]言,则是颇为必要的。的结合地段”,如果受水体是海洋,河口可分为河流近口段、河流河口段或三角洲和口外海滨段,这2人类活动与河口海岸环境变异作者简介:陈吉余(1921—),男,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河口海
6、岸研究.陆海相互作用和入海通量是当前河口海岸研究收稿日期:2001-11-13,2002-01-15改回.周立君编辑的热点问题。陆海相互作用的关注点是河口、三角洲2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2年[9]以及化学溶解物质。从这些关注点来看,讨论河口海一半,筑坝技术在很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岸问题,需要从陆源物质入海作为出发点,而陆源物而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1997年为19.9%,这个质入海则需从全流域的角度考虑。入海水沙通量往数字并不高,但地区不平衡,黄河、淮河、海河都超过往又和陆架分布联系起来。Nittourer(1994)在研究了50%,其中海河已近90%,超过了国际公认4
7、0%[10]热带海岸系统时,注意到高泥沙通量的大河均与宽的合理限度。因此,河北诸河基本成为无尾河。黄阔陆架相适应。亚马逊河的泥沙入海量每年达12亿河从1972年起出现断流现象,1997年利津站断流t,陆架宽广。扎伊尔河年输沙仅4300万t,河口之226d,河口330d无水入海。淮河1959年也曾断流[5][8]外即进入水下峡谷。再和全球变化、海面升降联系107d,此后断流几乎年年发生。上游建闸而河流起来,海岸带需与第四纪时淹没和出露范围相适应。下游虽然不断流,但入海泥沙大量减少,入海水量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