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演化视角下知识网络中组织间知识转移机理研究-论文.pdf

信任演化视角下知识网络中组织间知识转移机理研究-论文.pdf

ID:53768271

大小:907.9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5

上传者:山楂树
信任演化视角下知识网络中组织间知识转移机理研究-论文.pdf_第1页
信任演化视角下知识网络中组织间知识转移机理研究-论文.pdf_第2页
信任演化视角下知识网络中组织间知识转移机理研究-论文.pdf_第3页
信任演化视角下知识网络中组织间知识转移机理研究-论文.pdf_第4页
信任演化视角下知识网络中组织间知识转移机理研究-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信任演化视角下知识网络中组织间知识转移机理研究-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第31卷第2O期科技进步与对策VO1.3lNO.2O2Ol4年iO月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0ct.2O14信任演化视角下知识网络中组织间知识转移机理研究吴悦,顾新。,王涛(1.四川大学商学院;2.四川大学软科学研究所;3.四川大学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摘要:信任可以通过调节知识网络中各组织在知识转移活动中的行为与策略,进而影响组织问知识转移效率。通过分析知识网络中组织间信任关系演化过程,并据此作为时间维度,探讨了知识网络中组织间知识转移机理,构建了知识网络中组织间“信任演化一知识转移”概念框架。关键词:知识网络;知识转移;信任演化DOI:10.6049/kjjbydc.2014O30469中图分类号:F2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48(2014)20—0132-04的链式结构。在知识网络中,组织问知识势差是形成0引言知识转移的自然推动力,它导致了知识转移的发生。事实上,受知识类别、联盟战略、文化、信任、形式、透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市场竞争环境日度和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组织各方的知识转移处趋复杂,竞争手段也日益多元化。由于知识更新速度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不断加快,而企业自身知识存量有限,为保持竞争优知识网络的知识管理过程不仅是由隐性向显性知势,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大学、科研院所甚识转换的过程,而且是显性与隐性知识之间动态、持续至竞争对手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知识网络。的互动过程,lkujiroNonaka和HirotakaTakeuchi_8将知识网络的构建,能够为网络成员提供丰富的知识来其称为显性与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过程。易编源,实现跨越时空的知识整合,有效弥补组织自身知识码、易复制和易传播的显性知识具有巨大的价值创造量的不足,促进知识转移,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力,但其结构形式的流动性决定了它极易被竞争对手从而提高组织知识管理运作成效。Coates认为,知识模仿而造成价值损失。隐性知识则以实践经验为主,管理不仅对组织内部知识资源进行管理,还对组织外具有不易编码、难以度量的特点,在技术创新中占据着部各利益群体、组织机构、政府拥有的与组织运作相关核心地位,具有较高的有效贡献比,是知识网络中组织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并将其融入知识网络中。在企间转移的主要知识类型]。Leonard_1。。认为,隐性知识业与外部其它组织的知识转移过程中,企业不仅可能转移独具特色,需要通过观察、领悟、模仿与练习来学获取大量知识,而且可以通过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提习。在开放式知识流动情境下,基于人际交流的外部高其创造价值能力。知识获取途径是网络组织间最常用的信息渠道。在人际网络构建过程中,隐性知识交流由于缺少正常渠道、1知识网络与知识转移困境制度保障等原因,导致各方凝聚力及积极性较低。知识网络是由多条知识链耦合而成,集知识共享组织学习与吸收能力受先期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影与知识创造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体系口。其中,知识链响。由于跨国界组织的文化背景差异,组织对知识的是指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态度和事物的观点不同。此外,在知识网络中,组织以为目的,通过知识在不同组织之间转移与传递而形成学习对方知识、保护自身知识为目的,极易产生组织间收稿日期:2014-04—17基金项目:四川省软科学计划项目(2013ZR0138);四川省教育厅创新团队“知识链管理”项gl(13TD004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71069)作者简介:吴悦(1989一),女,四川资阳人,四川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与创业管理;顾新(1968一),男,四川郫县人,博士,四川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软科学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王涛(1980一),女,湖北潜江人,博士,四川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创新与创业管理。 第2o期吴悦,顾新,王涛:信任演化视角下知识网络中组织问知识转移机理研究.133.不信任感和机会主义风险,造成知识转移困难。组织织之间存在低度、中度和高度信任3种不同程度的相的知识存量决定了竞争优势,优势的长期保持需要组互信任。低度信任意味着有限机会主义的存在,但是织之间有效地转移知识及防止核心知识外溢。研究指这不必然导致知识网络成员的相互欺骗。知识网络成出,在联盟运作过程中,当合作对象使用或受制于如信员之间表现出信心,相信自己没有明显的弱点。中度任、声誉、集体制裁等社会机制时,联盟的统一目标更信任被称为治理信任。当合作关系具有脆弱性,而知容易实现_】。Bradach和Eccles认为,协调经济活动识网络成员希望通过各种治理机制保护其利益时,就有3种方式:权威、价格和信任。在介于企业和市场之出现了中度信任。高度信任也叫绝对信任。当合作关间的知识网络中,组织间进行知识转移的“黏合剂”既系具有脆弱性时,不管是否存在社会或经济治理机制,非价格信号,也非行政命令,而是信任。在跨组织层组织成员间都会出现高度信任。面,信任被认为是合作伙伴关系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合作关系建立之初,知识网络组织之间进行知Peng和Shenkar指出,信任缺失是联盟组织失败的识转移是基于彼此信任,包括基于制度的信任、计算型主要原因。Cullen等认为,联盟组织合作成功的基信任、认知信任。随着了解程度的加深,知识转移来自础是成员问的信任与承诺”]。在缺乏惩罚机制或惩罚于双方感情信任,形成了解型、情感型及认同型信任。机制不完善、知识共享文化缺失及组织间文化异质程本文在王涛。提出的组织间相互信任概念模型的基础度较高的虚拟组织中,人际或组织间交互信任将替代上,构建知识网络中组织问的信任演化概念模型,如图外部控制措施。由此可见,建立网络成员间的信任关1所示。系是知识网络中知识共享与知识应用等知识转移活动在知识网络合作框架下,尝试性信任产生于组织发生的前提。之间的首次合作。此时,组织间合作的前提是外在约2知识网络中组织间信任演化与知识转移束机制保障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支出,这样才能促进信机理任关系的形成。随着组织之间合作的深化,逐渐形成同质性思维模式与知识共享价值观,对未来行为的可空间集聚下的知识转移以双方互惠为前提。隐性预测性增强,组织各方也极力维持并强化已有合作关知识的无形、难度量及高度外部性等特点,使知识所有系,交互信任程度提高,进入维持性信任阶段。当一段者与需求者在缺乏信任的前提下无法实现有效交易。Neslihan_】指出,如果知识互补性较弱,一家企业想依时期的合作进入尾声后,组织各方对合作展开评估与总结,信任程度在单次合作中达到峰值,在评估过程中靠召集会议获得对手知识的同时而保留自己的知识,这毫无疑问是卜骗局。知识所有者将有价值的隐性知所记录的合作信息保存在各自信用评估系统之中,依识放到共享平台,是基于对对方等量回报的期许,任何靠声誉传递机制或再次合作得以延续,这就是延续性违背心理契约的行为都将对隐性知识转移构成障信任阶段。其中,信任延续性表现在空间与时间两个碍¨]。信任构成了知识交易的基本机制,也是建立关方面,说明相互信任具有传递性。敏捷性信任产生于系维度的前提。知识网络结构特性,来源于组织之问的延续性信任。2.1知识网络中的组织间信任演化敏捷性信任在于延续继承第3方合作对象的信任,即两个初次合作的网络成员由于网络中第3方信息源的虽然不同学者在使用信任这一术语时,意指不同的事物,但都强调了信任是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存在,双方信任关系得以迅速建立且信任程度显著高一种依赖关系,是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对受托人的于尝试性信任。一种期望。因此,本文认为,知识网络中组织问的信任根据Nonaka和Takauchi知识转化SECI模型,组是对其它组织的言词、行为及承诺的肯定预期,合作各织知识可通过社会化、外部化、联结化、内部化过程将方努力实现有利于自己的期望行为,不会利用对方弱隐性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推动组织知识创新,这其中点获取私利。这种信任基于对其它组织能力和预期行隐含了知识转移过程。该模型的基本前提是人的学习为充分认同。但是该信任具有不确定性,存在一定风成长以及知识创新都是在社会交往中实现的。知识转险,即信任双方必须依赖对方。相信各个成员组织的移的流动性使得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相创新能力、共享知识网络资源、防范知识网络产出不被互作用,组成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即知识网络中的个人或组织成员独占都涉及到信任问题。知识转移遵循螺旋向上的循环发展模式。在该过程Hansenl2妇将人际信任对知识转移的作用分为两种:提高知识转移参与双方意愿和降低知识转移难度中,网络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逐渐加深,随着组织(成本)。Dirks和Ferrin|2认为,信任的作用方式可分之间信任强度的增强,知识网络的鲁棒性得到提升,如为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Barney和Hansenl2指出,组图2所示。 第31卷第20期科技进步与对策V_0l-31No.2O2014年10月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Oct.2O14不同知识生产模式下我国科研组织人力资本结构特征研究肖建华,曹缪,李雅楠(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190)摘要:科研组织的知识生产模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推动学科发展为目标的模式I和以拉动科学技术应用为目标的模式Ⅱ,这两种模式具有不同的人力资本特征。我国不少科研组织是两种知识生产模式的混合体,这对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双重目标的绩效要求。针对不同知识生产模式,提出人力资本结构特征假设,并利用我国7个国家级科研机构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两种模式下科研工作者在工作方式及科研成果价值倾向上有显著差异,但在科研驱动力和教育背景上差异不显著。据此,提出我国科研组织人力资本存在与其知识生产模式不匹配的问题,为我国科研组织人力资本管理和研究生培养模式选择提供启示。关键词:科研组织;人力资本;结构特征;知识生产模式;实证研究DOI:10.6049/kjjbydc.2014030277中图分类号:F3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48(2014)20—0136—05为:①模式I,以单一学科为基础,以认知为目标,不强0引言调学科外部需求;②模式Ⅱ,是指知识生产在跨学科和社会应用情境中进行。两种知识生产模式具有不同的科研组织是生产知识的基本单元。根据Gibbons的知识生产模式理论,科研组织的知识生产模式概括人力资本特征Ⅲ。[16]CULLENJB,JOHNS0NJI,SAKAN0T.Success[21]HANSENMT.Thesearch—transferproblem:theroleofthroughcommitmentandtrust:thesoftsideofstrategicweaktiesinsharingknowledgeacrossorganizationsub—alliancemanagement[J].Journalofw0rldBusiness,units[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9,44(1):2000,35(3):223—240.82—111.[17]DASTK,TENGBS.Betweentrustandcontro1:develo—[22]DIRKSKT,FERRINDL.Theroleoftrustinorganizapingconfidenceinpartnercooperationinalliances[J].A—tionalsettings[J].Organizationscience,2001,12(4):450—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8,23(3):491—512.467.[18]AYD0GANN,LY0NTP.Spatialproximityandcom—[23]BARNEYJB,HANSENMH.Trustworthinessasaplementaritiesinthetradingoftacitknowledge[J].Inter—sourceofcompetitiveadvantage[J].Strategicmanage—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2004,22(8):mentjournal,1994,15(S1):175—19O.1115—1135.[24]王涛,顾新.知识链成员间相互信任的建立于演化过程研[19]梁启华.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默会知识管理[M].北京:经究_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4):8-10.济管理出版社,2008.[25]SZULANSKIG.Theprocessofknowledgetransfer:adia—[2O]SITKINSB,ROTHNL.Explainingthelimitedeffec—chronicanalysisofstickiness[J].Organizationalbehaviortivenessoflegalistic“remedies”fortrust/distrust[J].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2000,82(1):9—27.OrganizationScience,1993(4):367—392.(责任编辑:张悦)收稿日期:2014-04—1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TQo35);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32017)作者简介:肖建华(1970一),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力资本、科研组织战略管理;曹谬(1989一),女,江西九江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组织智力、战略管理;李雅楠(1987一),女,山东烟台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智力资本、战略管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