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献赋活动与汉大赋的风格

汉代献赋活动与汉大赋的风格

ID:5375503

大小:206.54 KB

页数:2页

时间:2017-12-08

汉代献赋活动与汉大赋的风格_第1页
汉代献赋活动与汉大赋的风格_第2页
资源描述:

《汉代献赋活动与汉大赋的风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众文艺·文艺评论·汉代献赋活动与汉大赋的风格何凯(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摘要:汉人论《诗》,以“采诗”“献诗”为《诗》篇的来谓“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则所谓“讽谏”,并不切实际。讽源。以咨诹善道,故成献言献策的制度,援《诗》说赋,将献赋同于谏切求实效,此赋若以讽谏为意,“十年乃成”之时,当时要讽“献《诗》”。汉赋的兴盛得益于“献赋”活动,且献赋以颂为用,谏的社会现象可能完全不复存在。因此范书谓此赋为“讽谏”决定汉赋铺张扬厉的风格。之说,并不准确。傅毅虽“以显宗求贤不笃,士多隐处,故作关键词:汉赋;献赋

2、;讽;颂《七激》以讽”。,然其所献赋颂,实仅有献《诗》之名而已。范《传》云毅“于平陵习章句,因作《迪志诗》”。“建初中,以汉代的献赋活动,持论以为《诗》家“献诗”之说。献毅为兰台令史,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此时“追美孝明皇帝《诗》之说,并非汉人的发明,《国语》云“云天子听政,公卿功德最圣”,“因《清庙》作《显宗颂》十篇奏之”。其所献赋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颂,虽偶有“讽”“谏”,然美颂才是主要的倾向。庶人传语,近臣尽规。”献《诗》赋颂,均是期求整个社会上唯扬雄偏执“《诗》”学“献诗”以

3、讽,《甘泉赋序》云的个体,以符合自己身份的方式向天子指出时政之阙,目的在于“上方郊祠甘泉泰畴⋯⋯还,奏《甘泉赋》以风”;《河东赋规谏,勿使王政有失。历代说《诗》,大抵主此,而汉人倡之最序》云“⋯⋯还,上《河东赋》以劝”。扬子此赋,本文本伴力。汉人发明《诗》的讽颂美刺之说,未出《国语》所述的内随“其三月,将祭后土”的一次极其壮观的天下巡游,活动本身容,只是将“美刺”具体落实于对三百之篇的解释。如《诗·洞有劳民伤财之嫌,而《序》谓“奏赋以劝”,虽将献赋等于献酌》“矢诗不多,维以遂歌”,《传》:不多,多也,明王使公《诗》,而其

4、本身显然背离汉代《诗》学的精神。扬子《甘泉赋卿献诗以陈其志,遂为工师之歌焉。《笺》云“矢,陈也,我陈序》云“恐后世复修前好⋯⋯因校猎赋以讽”。,此赋讽天子校猎作此诗,不复多也,欲今遂为乐歌,王日听之,则不损今之成功奢靡太过,确取“献诗以讽”之意。扬子诸赋,确取“讽意”,也”。前汉毛《传》,后汉郑《笺》,所说无不以献诗为裨于其赋确实将“典终奏雅”作为献赋以讽的模式。考扬子作赋拟相君王政教。汉代的献赋,总体上在献《诗》的名义下进行。但从如以为式,而司马迁谓相如之赋“归引之节”俭,当是错误理解所献之赋的具体内容看,实以班固“宣

5、上德而尽忠教”,必以颂相如亦献赋以讽,而不晓相如之赋以颂为要,拟其形制而失其意圣为依托;复以“曲终而奏雅”,虚晃一枪,资以搪塞《诗》家图。“讽”“刺”的苛求。“讽”“颂”“美”“刺”,被视作“献《诗》”的核心内汉代献赋制度名义上以《诗》教“美”“刺”为其功用,而容。汉人说《诗》,虽两有“美”“刺”,而以“刺”为主。实际内容却颂圣为目的,与汉儒附会的《诗》教观念相去甚远。汉人将“献赋”等同于献《诗》,仅取其中“美”“颂”一隅。汉人献赋,多以美颂为主。君主对辞采的偏爱,以及赋家以献赋《诗》教在班氏的论述中发生从“讽”到“颂”

6、的转变。易闻希求仕进的事实,乃是有汉一代赋作争兢的至关缘由,并以献赋晓先生谓汉代之赋,多为赋体颂用。辞臣献赋,本有见用的希大势铺陈的风格。冀,势必以美颂为主。汉人论汉代“献赋活动”,虽以“献诗”一、汉代献赋活动以“献《诗》”为名为名,而实无《诗》学“讽”“刺”之实。汉人论“献赋”同于“献诗”,且偏取“美颂”一端,首二、汉人献赋的实际效果推班固。《两都赋序》谓“或日,赋者,古诗之流也。昔者成康汉人献赋产生的实际效果,最能说明献赋必以美颂为主。辞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以“成”“康”存,“王泽作向君王献赋,本有希求见用

7、的企盼,颂其功德,当是最为恰当在”为“颂声”与“诗”的前提条件。到武宣之世“崇礼官,考的选择。从献赋产生的效果,可以看出献赋以颂的撰作取向。文章”等帝朝廷实施的文治政策,在班氏看来,“炳焉与三代同相如以为诸侯之事无足观,“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风”,故有“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公卿大之⋯⋯奏之天子,天子大悦。”“赋奏,天子以为郎”“。天子臣时时建作”。班氏将汉赋的作用规结为“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大乐相如之赋,自然不是因为其赋归之节俭,因以讽谏,乃在意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且将其等同于“奚斯颂鲁”,“皋取美

8、颂的铺陈气势。《资汉通鉴》载董仲舒荐其师申公,既至,陶歌虞”,要之,实取“赋者,美盛德之形容”之意。班氏在“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年八十余,对日‘为治者不至多言,顾《两都赋序》中,提到汉代武宣之氏献赋普遍存在的事实。力行如何耳’,是时上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武帝对对献赋的评价中,仅取《诗》“颂”之一隅,不及《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