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740186
大小:538.9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4-21
《从语用学角度看孟子的礼貌观-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语用学角度看孟子的礼貌观①◇施麟麒王建华⑦摘要:孟子认为,礼貌行为来源于人类“恭敬”、“辞让”的天性,是一种内外统一的交际理想。选择不同礼貌形式的最重要依据是交际双方的道德水平状况,而实施礼貌的根本原则是信任并维护他人的向善之心,且助人成善。礼貌交际行为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主体反躬自省后能否问心无愧。较之西方语用学,孟子的礼貌思想在以上几个方面都体现了独特性。关键词:天性,道德;礼貌l语用学自布朗和列文森(Brown&Levinson)⋯、利奇(Leech)在2O世纪七八十年代分别提出各自的礼貌理论以来,礼貌与文化的关系就成为语用学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尽管这一研究可从共时和历
2、时两个角度进行,但共时的跨文化比较似乎一直更受青睐。【3】(H。事实上两者并不能截然分开。顾日国(Gu)在讨论当代中国人的礼貌观时表示,他概括的礼貌四个基本要素——尊重、谦虚、态度热情、文雅,基本上都出自(《礼记》这本儒家典籍。】(蚴这说明礼貌思想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我们的研究就将把重点转向礼貌的历时维度。和一些持激进的文化相对主义观、质疑任何礼貌普遍性的学者不同,虽然我们也承认英语的politeness、现代汉语的“礼貌”和古代汉语的“礼”并不等价,但我们赞同利奇所说:“中国人谈论‘礼貌’,或者英国人谈论politeness,他们并不是在讨论两种毫不相干的现象。”同①本研
3、究为教育部课题“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项目号:09YJA740079)阶段性成果之一。受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②施麟麒(197),男,浙江杭州人。北京语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及对外汉语教学。王建华(1956一),男,江西东乡人。绍兴文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样,我们也相信中国古人存在着一种可以叫作“礼貌”的观念。而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人的礼貌观并与现代西方的礼貌理论相比较,实在找不到比“礼”更合适的对象了。为了方便起见,本文用“礼貌”一词来统一指称,这并不妨碍我们述说古今中外的殊异。众所
4、周知,中国人的礼貌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儒家奠定的。但儒学作为由许多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思想体系,内部有多种声音,彼此的学说观点不尽相同。据《韩非子·显学》记载,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如孟子(公元前372一前289年)和苟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年)就有许多观点悬殊之处。礼记》中那些体现礼貌思想的文章,根据冯友兰的判断,多为苟子的弟子所作。[6】(蹦”孟子被公认为是孔子思想最忠实的继承者,地位仅次于孔子。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孟子荣膺“官书”,并成为官员选拔考试的指定教材,其对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可想而知。而孟子也有丰富的礼貌思想。基于这一复杂的情况,我们觉得,对儒家不同学者的礼貌
5、观进行分别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今天汉民族礼貌精神的完整面貌。因此,本文通过孟子》∞一书来专门考察其礼貌思想,并将把它和西方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做一简单对照。礼貌的来源和性质从最宽泛的意义讲,礼貌是制约交际的因素之一。交际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这对语用学来说是无可争议的共识。有趣的是,无论是汉语的“交际”还是“礼貌”,最早的出处都来自孟子》。不过要完整了解孟子的礼貌观,还必须凭借“礼”这一概念来分析。《孟子中出现“礼”共56次,除有两次是指礼经典籍,其余所说的“礼”,都是和交际有关的概念。①研究版本为((十三经注疏》之((孟子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
6、980年。本文所引的孔子言论也来自((十三经注疏》之论语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②孟子的弟子万章曾问孟子“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回答说“恭也”。((《万章下》)“礼貌”一词则出现于离娄下》:“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一)礼貌是人类天性孟子经常从人性的角度谈论礼貌的来源和性质: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
7、之心,智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离娄下》)恭敬之心,礼也。(《告子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孟子是性善论的鼓吹者。人性天生向善的观点在孔子那里已有端倪,如他说过“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的话。而孟子则进一步发展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他从众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公孙丑上》)的直觉立论,认为人本能地具有行善的潜能。这种天赋的向善之心表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