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738798
大小:1.90 M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21
《北太平洋增暖对我国西北秋雨的影响-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5卷第3期应用气象学报Vo1.25,No.32O14年5月JOURNALOFAPPLIEDMETEOROLOGICALSCIENCEMay2014韩晋平.北太平洋增暖对我国西北秋雨的影响.应用气象学报,2014,25(3):257—264北太平洋增暖对我国西北秋雨的影响韩晋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摘要利用1979-2012年我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NOAA全球海洋表面温度资料和NCEP-DOE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北太平洋海表增暖对我国西北秋雨年代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2、:西北秋雨在2000年前后经历了年代际跃变,i9861999年为少雨期,2000-2012年为多雨期。进一步分析表明:西北秋雨的年代际变化与北太平洋海表增暖关系密切,北太平洋海温偏暖时,东亚一北太平洋地区的大气温度升高,引起东亚地区的南北温差减弱,使东亚西风急流减弱,急流中心偏北,东亚中纬度地区气压升高,导致异常东风水汽输送带偏强,造成西北秋雨异常偏多。关键词:我国西北秋雨;北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秋雨异常与大气环流配置和下垫面状况关系密引言切。持续秋雨往往是中高纬度环流系统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的结果,欧
3、亚环流型、中高纬度我国秋雨区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主要包括陕低压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线位置等为秋雨西、甘肃、宁夏和四川,该地区处于夏季风活动边缘提供了必要条件I8。稳定维持的异常环流场与海带_1],干湿季节分明,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降水表温度密切相关,ENSO与我国秋季降水关系密切。量远小于东部地区,气候平均年降水量为200~Zhang等E20-21研究发现,ElNifio年西北太平洋海洋1000mm,立秋后,持续性阴雨主要发生在这里l_2],性大陆附近的对流减弱,激发出大气Rossby波,产我国其他大部分
4、地区秋高气爽,降水稀少。由于秋生异常反气旋,导致我国南方秋雨偏多。E1Nifio雨的雨区集中,持续时间长,对秋季作物生长、冬季年,西北地区秋雨偏少,江南秋雨偏多_2。。还有研作物播种会产生很大影响,同时,由于西部地区多山究发现,西太平洋海温、印度洋偶极子和青藏高原东地,地质结构复杂,持续降水易引起滑坡和泥石流等部的地表热力状况均与秋雨关系显著[2。魏锋次级灾害,会给人民生命和国家经济造成损失。等[2们研究指出,西北地区的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异秋雨有显著的年代际周期变化,冯丽文等研常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朱益民等I3阳研
5、究发现,EN—究发现,9月华西秋雨有3年和17年的周期,10月SO与我国气候的关系受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跃变的周期为13年。白虎志等_5]指出华西秋雨有年代影响。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在20世纪7O年代末发生际变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到7O年代初、80年代了跃变,跃变前后我国汛期降水的格局发生了明显初呈北多南少;70年代末、80年代末到2l世纪初呈变化,跃变前华北和华南地区降水偏多,跃变后东北北少南多。2000年以后,华西秋雨有了新变化,施地区和长江流域降水偏多[3]。雅风等研究发现,近年来北方部分地区的气候在伴随我国
6、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西部向暖湿转变,与此同时,华西秋雨显著增多l_7]。秋雨在20世纪80—90年代持续减少,干旱加剧,2013-09—13收到,2014—02—18收到再改稿。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504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2013Z002),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009DFA21430)email:hanjp@cams.cma.gov.cn第3期韩晋平:北太平洋增暖对我国西北秋雨的影响263源地分析.热带气象学报,2006,22(4):380—385.overSou
7、thChinaanditsrelationtoatmosphericcirculation[143彭京备,张庆云,布和朝鲁.2006年川渝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及andSSTanomalies.AdvAtmosSci,2008,25(1):117一l25.其成因分析.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12(3):467—474.[28]陈忠明,刘富明,赵平,等.青藏高原地表热状况与华西秋雨.[15]牛宁,李建平.2004年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严重秋旱特征及其高原气象,2001,20(1):94—99.同期大气环流异常.大气科学,2
8、007,31(2):254—264.[29]魏锋,王劲松.中国西北地区7-9月上旬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163贾小龙,张培群,陈丽娟,等.2007年我国秋季降水异常的成异常的关系.干旱气象,2OlO,12(28):396—400.因分析.气象,2008,34(4):86—94.[3O]朱益民,杨修群.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与中国气候变率的联系.[173郭江勇,林纡,万莉莉.50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