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736904
大小:315.6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21
《《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四)-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四)张文江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日迁。从司马谈跳回到司马迁。此处发生的转换,在章法上就是所谓交脱,交脱有衔接、继承的意思。太史公不参与管理百姓,政治地位并不高。掌天官是天文,却依然关乎人间,所谓“天人之际”。治史和治民有其思想上的联系,此即《论六家要旨》所谓的“务为治”。“有子日迁”,这句话的分量很重。“有子”用《易经》蛊卦初爻爻辞:“有子,考无咎。”孩子有出息有能力,可以弥补父亲的过失。中国人几乎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后代争气.将来出人头地.就是所谓的“有子”。司马迁写下这句话非常自豪,言下之意为我是对得起父亲的。道家往往从
2、无的一方面考虑,儒家往往从有的一方面考虑。实际上自己的孩子有发展前途,对父母的精神是莫大的安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司马迁出生于龙门,龙门即龙门山,在陕西韩城县东北三十公里,以后司马迁的祠1I,《史记·太史公自序》(四)堂和墓地也在此地。我读到这里.感到很好奇,民间传说“鲤鱼跳龙门”是不是和此处有关联。查考古代地名,有两个龙门。其中一个在河南洛阳伊河的两岸,一边是西山,就是龙门文言文变成白话文,石窟;一边是东山,就是自居易晚年居住的香山。另外一个在陕西的韩城县,两山壁立,河喜出其中,相传为大禹治水所凿。《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六引《三秦记
3、》日:“每暮春之际,大没有自然而然地形成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者化为龙。”又引林登日:“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新的糸筑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刘庆柱辑注《三秦记、关中记》,三秦出版社,2006,95页)可见“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出于后者,确实来自司马迁的家乡。“耕牧河山之阳”,河就是黄河,山就是龙门山。山南水北为阳,也就是说在龙门山之南,黄河之北。“耕牧”,家中从事农牧业。“年十岁则诵古文”,古文是六国传下来的文字。过去常常看到一句话“耕读传家”.中国两千年最基础的生产力是耕。扩大而言是耕牧.最先进的思想是读,了解传
4、统的圣贤言行。这是古人抓住的两个最要紧的纲,在中国维持了两千年。近代五四运动为什么发生“打倒孔家店”,原因之一在于耕已经不是最主要的生产力了,于是跟生产力相应的读也起了变化。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跟今天有所相似,也是在变化之际。当时有今古文的变化,好比现在的文言文变成白话文。古文变成今文.为什么国家还可以稳定呢,是因为那套读的文献基本保存了下来。而文言文变成白话文。原来的那套经典系统完全拆散了。至今还没有自然而然地形成新的系统。在军事上汉和匈奴是大敌,要是打仗一对一,匈奴对汉肯定是胜多负少。匈奴军事上虽然彪悍。但是没有获得耕读力量的支持,长期博弈下来.最终还是
5、走向消亡。所以单单骁勇善战还不行,必须要有持久的生产力和文化凝聚力。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主要就是从西方吸收新思想,然而吸收到了某个阶段,还要反过来研究中国文化形成期发生的事情。研究这些事情干什么呢,就是认识你自己。中华民族要成为政治成熟的现代民族,就必须形成民族的自我认识,这就脱离不了研究乃至反思古代经典。而理解中华学术的原创性和革命性,非走到先秦时代不可。中华民族形成期的胎教,不是那些凝固的文字,而是经典中活生生的内容。只有这样,你才能认识西方文化的源流演变,才能吸收真正好的东西,重新焕发出民族的生命力。“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司马迁年少颖悟,读书
6、十年,把古典文献基本了解了。我们现在从小学读到研究生,时间远远超过十年,然而只是知道某个专科大体应该读些什么书。至于了解整个社会应该读些什么书。还没有自然而然形成的系统,所以获得学历并不能等同于成才。当时的聪明人通读古典文献,甚至不需要十年,传说像东方朔就是“三冬,文史足用”(《汉书·东方朔传》)。李白少年时也是大约读书十年,就了解了一生的基本知识。“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庀困鄱、
7、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阅读札记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叹.融合了当时留下的直观印象。这是司马迁一段春风得意的时期。人这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身经生应该有这样一段青年时期.意气风发,享历中国的广大疆域。他最初从西北到东南,受生命的美好。如果没有后面发生的转折,南游长江、淮河流域。然后去了长江流域和他在历史上也可能是留不下来的。但是如黄河流域,体验了中国文化的主干。果生下来就是受苦,那也太悲惨了。“上会稽”,就是绍兴。“探禹穴”,应该指会稽山的山洞。“窥九疑”,九嶷山在湖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南,《五帝
8、本纪》谓舜南巡崩,葬于此。“浮于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