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胆囊炎的临床疗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服囊炎的临床影响和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50例胆石症、胆囊炎患者。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添加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腹痛消失时间、退热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卩〈0.05);观察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C0.05);观察组患者相关数
2、据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胆囊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大柴胡汤;胆结石;胆囊炎中图分类号R25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5)36-0034-02胆囊炎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病症,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这类病症中以结石性胆囊炎为主,约占总人群90%以上。在医学中,通常胆囊炎与胆石症有因果关系,其主要原因是胆囊结石会造成胆道的阻塞,进而造成胆汁淤积形成胆囊炎,而胆囊炎的反复发作又是形成胆石症的主要病因[1]。因此这两种病症互成因果,临床表现主要以绞痛
3、、隐痛为主,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且由于病程较长,也给患者带来了经济负担。在中医上,这类疾病隶属于“腹痛”、“胁痛”、“黄疸”的范畴。本文主要分析研究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胆囊炎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2015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50例胆石症、胆囊炎患者,将所有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其中观察组男45例,女30例,年龄33-74岁,平均(51.16±4.57)岁,发病时间6〜14d,平均(10.1±0.4)do对照组男36例,女39例,年龄37-71岁,平均(52.26±4.86)岁,发病时间7〜14d,平
4、均(10.4±0.5)do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根据《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胆石症、服囊炎[2]。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多为恶心、泛酸、腹胀、发热等,在患者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有所加重。在检查时医护人员针对患者右上腹进行指压、叩击时,患者出现疼痛及肌紧张。部分患者在B超检查时可发现胆囊肿大,且在血液检杳时部分血液指标出现异常。1.2方法针对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控制饮食,调节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同时及时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并及时进行抗炎、止痛等治
5、疗[3]。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使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其中大柴胡汤的主要成分及药量为:柴胡15g,白芍药10g,黄苓10g,大黄10g,枳壳10g,海金沙15g,金钱草3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甘草6g°若患者出现黄疸症状,可以添加茵陈15g,茯苓10g;若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可添加竹茹15g,生姜10g;若是患者有发热症状,可添加金银花30g,连翘15g,蒲公英20g[4]o患者服用大柴胡汤,1剂/d,每次使用水煎2次,取药汁300ml,早晚分两次温服。两组患者均连续进行15d治疗。1.3疗效评定标准针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治愈、显效、有效
6、及无效。(1)治愈:患者腹痛消失且进行指压、叩击无疼痛感。B超检查时胆囊壁恢复正常,结石消失。(2)显效:患者腹痛等症状有所减轻,通过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壁厚有所改善,结石有所减小,体积有所减小。(3)有效:患者腹痛有所改善,B超检查胆囊壁后、毛糙、透声中至少有一项得到相应的改善,结石体积有所减小,结石数目有所减少,但未超过1/30(4)无效:患者通过治疗后疼痛并无改善,且通过13超检查情况也无明显变化,而胆结石数目及体积大小与治疗前无明显差距。总有效二治愈+显效+有效。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
7、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2两组腹痛消失时间、退热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及口细胞恢复止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X0.05),详见表2。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出现1例呕吐、恶心的情况,而对照组出现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