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703351
大小:5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6
《“教”与“不教”之间的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教”与“不教”之间的思考教师的一生都在研究“教”与“学”的关系,每节谍都在围绕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去展开,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叶圣陶先老生提出了“学是为了终身受用,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现代很多学者也都提出了“凡学生自己能学懂的,不教;自己能学会的,不教;自己可能探索出结论的,不教;凡学生通过互相争论能探索出结论的,也不教”,即教的同时,丿应有所教,有所不教。旅美教育学家、现任边阿密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的黄全愈教授却反其道而行Z,提出了“不教是为了教”的教学理念。“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教”,这两句
2、话看似矛盾,但细细体会却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就看你能不能辩证去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个人认为,这两句话是从不同的切入点谈教学的,实质上是辩证统一的,有着异曲同工Z妙。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是把“教”作为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旨在提醒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包办,要学会放手,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放在首位,杜绝过去应试教育下的“一言堂”或“满堂灌”现象。也就是新谍标曾经提出的“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体地位”,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教师尽量少说,让学生多思多说。这都是从教师的教的角度谈“教”与“不教”的
3、关系。但我个人不太赞同“杜郎口”那样的教师完全退出,学生完全挑大梁的做法,那是“为了不教而不教”,这样的课堂能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做到兼顾全体学生,真的很值得怀疑。联系我们的课堂实践,通常每个教学单元的起始课或新授内容,例题的教学都要经历复习旧知,引发认知冲突,教师引导探究、由扶到放的过程,这就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比如,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含有屮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时,首先复习包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的运算规则:如果只是单纯的乘除法或者加减法,应自左向右进行计算。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
4、减法,则应先算乘除,再算加减;而如果含有括号的则应先算括号里,再算括号外。接着,例题是含有中括号的式题,直接出示运算规则的提示: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屮括号里。有了之前两步计算式题和本单元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的学习基础,学生开始自主尝试脱式计算。此处,真止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黄全愈老师提出的“不教是为了教”,是把“不教”作为手段,把“教”作为日的,这是黄老师在观察、比较、分析、研究美国的一些教育现象后,总结、概括出来的理论。中国的传统教育很注重结果,显得有点急功近利,尽管教改多年仍然有应试教育的遗风,
5、高考的大棒不改,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会急于教授各种解题方法。而美国的教育非常注重过程,教师会花人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新知教学做准备,比如让学生预习,为新知学习搜集资料,引导学牛用各种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在各种活动实践中去体会知识的产生、发生和发展,从而得出口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归纳。黄老师认为,对于已知世界的知识完全可以通过“教”来完成,借助家长和老师的讲授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对人的“能力”领域,如发现、解决、创造的能力等,贝怀是我们家长和老师所能“教”给孩子的。能力是学生内在的生理和心理领域的东西,外人是不
6、能替代的。因此人的“会学”及其他诸多方血的能力,需要不断培养。事实上,世界上也没有绝对不“教”的教育。发达国家一些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所谓“不教”,也并非什么都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而更多地是指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领域,作为家长和老师不宜过多干涉,对孩子进行说教,而应给与学生经历事物的机会,让孩子在经历的过程中去观察和体会,根据自己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整理出自己的想法,并确定目标,制订合理的计划和步骤,并在实施的过程中管理好自己。这个过程中,注重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江苏省淮安市老坝口小学举行的“南北
7、五校”教学交流展示课上,我听了来自金湖县的吉老师的一节《认识分数》课,非常精彩。教师用自己的智慧思考搭建起一个给学生展示的舞台,自己成为退到幕后的导演,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将课堂放手给学生,又始终关注学生,及时评价激励。吉老师说得最多的几句话就是/我不会,谁来教我?必我没听明白,谁来讲一讲?”“刚才是你们的猜想,谁来验证一下?”“好,这是你教的,你们怎么教我就怎么写!”整节课,似乎变成了学生来教老师。孩子们从最初的畏畏缩缩不太自信,逐渐变得越来越积极踊跃,完全沉浸在“我來教老师”的喜悦和成就感中,平
8、时上课略显沉闷的班级到了吉老师手中完全变了样子,焕发出新的生机。吉老师的“不教”原来是为了让学生来“教”!“教”与“不教”之间真是其味无穷,就像中国书画作品中的着意“留白”,值得我们一再玩味!(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老坝口小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