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子宫肌瘤59例临床效果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子宫肌瘤59例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09-2011年收治的118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观察组患者采取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手术肌瘤均得以成功剔除,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腹手
2、术治疗,硬膜外麻醉后取下腹部横或纵切口,长约10cm,逐层切开皮肤及组织,入腹后充分暴露子宫,沿肌瘤纵轴切开包膜,钝性分离包膜后取出肌瘤,常规缝合腹腔。1.2.2观察组患者行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硬膜外麻醉后取下腹部横或纵切口,长约5cm,入腹后观察肌瘤位置、数目及大小。沿肌瘤表面血管较少部位,纵形切开肌瘤包膜直达瘤体,用双爪钳钳夹子宫底部,牵引提拉子宫,钳夹供血血管,同时手指挤压宫体,利用腹壁的弹性将子宫挤出,依次剔除肌瘤,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逐层关闭腹腔。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
3、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1.4统计学处理选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3cm的患者应采取手术治疗[2]。如何实现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保留器官的正常机能,子宫肌瘤剔除术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一种最理想的外科手术。随着微创外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患者对手术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腹部小切口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小切口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其手术创伤小,腹腔脏器暴露少,因此对脏器的损伤和刺激相对较小,术后疼痛
4、程度轻,肠功能恢复快[3],同时小切口术后瘢痕小,不会影响到美观。本研究采用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组患者(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一致[4]。该术式既符合生理解剖,减少了不必要的损伤,又安全可靠易于掌握,且盆腔粘连少,多不需要全麻[5]。由于切口小,进腹、关腹时间缩短,有效地利用手术拉钩及压肠板,可省略一些不必要的步骤,如悬吊腹膜、排垫肠管、安放固定拉钩等,从而有效缩短手术时
5、间。小切口手术操作可在直视下进行,手术野暴露较为清晰。相对常规开腹手术切口均需做长切口而言,可以尽可能减少切口对腹壁的创伤。采取腹部小切口手术可在直视下进行,可以剔除一切可以看到及摸到的肌瘤,从而降低了术后肌瘤复发的几率,且止血及时,关闭瘤腔彻底[6]。王晨笛等[7]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腹壁小切口切除肌瘤及缝合子宫手术创面,缝合可靠,子宫创面封闭严实,尤其黏膜下肌瘤穿透宫腔的患者,用可吸收线分别缝合黏膜层及肌层,不仅层次清晰,而且降低完全缝合子宫创面的手术难度。若腹部切口小于6cm,可将子宫体牵
6、拉出腹腔操作,从而降低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利用腹壁切口的挤压,能够达到有效减少出血量的效果,同时不必排垫肠管,减少了对肠管及大网膜的干扰,术后6〜12h即可下床活动,胃肠功能恢复快。术中有效地利用手术拉钩及压肠板,可省略一些不必要的步骤,从而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本研究采用横切口主要是因为其易于遮盖,不影响美观,且横切口上下缘有自然对合的趋势,更有利于切口的愈合[8]。另据相关文献报道,对于宫颈肌瘤、阔韧带深部肌瘤及怀疑有恶变的子宫肌瘤,或患者肥胖术野暴露不清者,不宜采取小切口,应适当延长切口,以满足
7、手术需要,保证手术的安全[9]。为防止术后粘连,子宫上的切口应于前壁为好,但后壁肌瘤不一定也要选择前壁切口[10T1]。综上所述,采用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确切,对患者损伤小,术中操作对腹腔脏器干扰小,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能保留生育功能[12],能够加速患者术后的恢复,不影响患者的美观,因此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参考文献[1]常艳玲,王梦琦•两种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9):249-230.[2]陶元
8、,雷红,李逶.治疗子宫肌瘤3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比较[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4):64-65.[3]张亚云.子宫肌瘤剔除术68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25):4357.[4]刘辉,吴春丽,樊秀娟.经腹部横行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31):47-49.[5]陈咏梅,王青云,周歧芳,等•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子宫肌瘤100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2,16(5):628-6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