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白既黑——张怀江的黑白木刻艺术及其他.pdf

既白既黑——张怀江的黑白木刻艺术及其他.pdf

ID:53576012

大小:15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9

既白既黑——张怀江的黑白木刻艺术及其他.pdf_第1页
既白既黑——张怀江的黑白木刻艺术及其他.pdf_第2页
既白既黑——张怀江的黑白木刻艺术及其他.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既白既黑——张怀江的黑白木刻艺术及其他.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02JournaloftileNationalAcademyofArt既白既黑——张怀江的黑白木刻艺术及其他蔡枫张怀江是谁?他做了什么作品?如何阅读他的画呢?问及此,一些定论式的话语就会立即涌现出来:“黑白强烈”、“风格简洁”、“朴素的形式”等等;或是:他是一个善于搞现实的、政治题材的画家。这些说法看起来似乎“确如其分”,然而,这些看法实质上是把其画作当作图像或图解性来阅读,而忽略了画作的动力性:绘画是在画面上“做”,在画面上“演示”,在画面中生成。如果我们的评论视野能像画家所做那样:用望远镜式的或显微镜

2、式的来看世界,使人物和景物变得“规模巨大”,去体验充满体验过的生命力。就能使批评超越图解性,进入发生过的事情:画作本身的“主题”。张怀江的作品存在着一种隐喻性:几乎大部分有人物的作品的形象都暗合作者本人的原形:“主体有时是对象”,画家将自己的形象直接置入画面。尤其在那些小说插图里,从《长明灯》到《狂人日记》再到他最后的一幅黑白木刻《余响一一又逢“五四”有感》中,人物都是采用画家自己形象的原形。形象的重复以及“人称”的变化,使画中人物随着文本的、心理的、道德的、历史的、现实的角色互为转换。这种重复的互换通过作

3、者个人融入对象。风格即人:“去除了风格,便不再存在个别的人。”人物的形象是“主体一对象”互为投射。实际上,这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日本评论家伊藤虎丸就是把《狂人日记》当作鲁迅的自传性小说来解读:“主人公也就是作者。”张怀江写道:“我手下的艺术形象是我意识的化身。我力求在我的创作实践中,不存在无生活的虚构活动、无意念的形象概括、无自我的艺术表现。”与现在流行艺术的“去个人化”观念不同,张怀江强调个人身份,“主体”便是作者自身。一如罗兰·巴特所说:“风格观念是历史地与个人的一种人道主义相联系的。”然而,“

4、主体”的旅行并未驻足,张怀江的艺术似乎包含更多的东西。他强调“主体”在作品中的“书写”性,强调刻作的生产性。他说:“我要的是气质与刀味,不只是肖似,我追求的是类似国画写意的自如、自然的效果,有那种抑扬顿挫的特有效果,因此我在刻作时主张‘意在笔先’、‘刀贵偶成’。”张怀江探寻的是一种“书写一刻作”的本质,既不是某种程式,也不是某种形式,而是一种动作。是刻作时听任其“刀贵中国美术学院学报·双月刊103偶成”的动作。“刀贵偶成”是生成参照书写、暗示书写领域的东西,但又带有超越毛笔无法抵达的企图:“我是吸取了国画的

5、笔法,将国画写意的笔法融会到刀味中去。不是把线条刻得那么平整圆嫩,而是如同写意画似的去写。与此同时又强调木刻艺术的独特性,反对以笔触代替刀触、以肌理代替木味。刀昧的拙、辣,方能够在表现对象特性时呈显其艺术魔力。木刻要以刀代笔,还需要有别于笔、胜于笔。”黑白木刻从某种意义上更倾向于“触感”的范畴,一种触觉的视觉。但定义眼睛与手的关系,仅仅说眼睛操纵手的评判是不够确当的。事实上,手与眼睛的关系要复杂得多,手和眼是一种复杂的循环机制。雕刻家从来没有仅仅满足于刻刀,正如画家从来没满足于画笔,刀笔从来都是手和眼的“伸

6、展”。而且,手的价值可以区分许多不同的方面:触觉的、纯粹意义上的手的,以及触觉般的视觉。歌德就留下著名的字眼:用眼去触摸,用手去观看。张怀江的刀法是无法模仿的,甚至连他自己也无法模仿自己做过的东西。他写道:“我有些作品重刻时,想保留第一次作品中某些好的东西,也往往保留不住,刻不出那个效果,如果去仿照那些细小的痕迹,就只能去描,那就失去意义了。”的确,不可模仿的是身体,而且不可能将一个身体替代为另一个身体,现在的身体也永远不是过去的身体。如果说笔迹是一种精巧的形式,那么刻痕则是“伤痕”,因为这刻痕本身就是损伤

7、,从事刻作的钢刀截向木头,它截入里面,没有任何可犹豫的地方。那些刀痕,不仅仅是一种与图像相匹配的线条,而是动作的力度,它暗示身体源源不断的欲望,是激情驱使下的臂腕之力,是钢刀与木料遭遇的触感。刻痕是一种可见的动作,它为人们解读作品提供某种途径。1979年创作的《融进桃花山》探索的是点刻的效果。画家运用类似印象派的视觉方式,以点彩的手法把对象混杂繁复的事物统一起来,呈现出感知物的总体性。密密麻麻、变化微妙的刻点,将桃花山变得宛若尘埃的世界。用黑白的斑点来描述灿烂缤纷的效果:一团团受光的桃花变得越来越密,除了树

8、梢上疏疏落落的花叶外,一切都灿烂眩目,分不清白的是花还是黑的是花。一种忽明忽暗、变幻莫测的闪烁氛围,一种弥漫的喧嚣。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在中国诗歌中比比皆是:“红杏枝头春意闹”、“风擢芙蓉闹处香”、“水南梅闹雪干堆”、“日边消息花急闹”。用“闹”字来隐喻无声的景色是指称鲜明强烈的颜色,是“感觉挪移”或“通感”。通感这种修辞在现代西方文论中也屡见不鲜,兰波的“打破所有感官”、波德莱尔的“契合论”,以及克洛岱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