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厄贝沙坦及螺内酯合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厄贝沙坦及螺内酯合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和螺内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纳入标准以上所有患者都达到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94年修订的心功能的分级标准中II〜IV级,同时排除严重的低血压患者、肝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急性
2、心肌梗死的患者等。1.3治疗方案两组患者都给予常规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包括给予地髙辛片(上海信谊药厂,0.25mg,批号:110403)口服强心,给予咲塞米(山西云鹏制药,20mg,批号:10113)或者氢氯嘍嗪(山西云鹏制药,25mg,批号:A110201)等利尿剂以减轻心脏负荷,给予硝酸异山梨酯(天津太平洋制药,5mg,批号:110911)以扩张血管,改善心脏的供血供氧,适当给予B-受体阻滞剂以适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的耗氧量等[3]。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片(通化修正药业,150mg,批号:1110
3、02)口服,1次150mg,每日1次,螺内酯片(江苏正大丰海制药,20mg,批号:100414)口服,1次40mg,每日2次。按照上述治疗方案治疗半年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1.4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超声心动图的检查情况、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进行对比,并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4]。1.5超声心动图疗效评价标准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情况进行疗效评价。具体为:显效:经过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比治疗前增加超过10%;有效:经过治疗后,
4、左室射血分数比治疗前增加超过5%,但不足10%;无效:经过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没有明显增加甚至有所下降。1.6统计学分析对所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土标准差(x土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经过半年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分级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而观察组患者在心功能分级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
5、学意义(x2=19.8,P<0.05)o见表1。2.2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的对比经过半年治疗后,两组患者复查超声心动图,并和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显效率为57.78%,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的显效率为35.56%,总有效率为75.56%。见表2。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以及心率的对比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明显下降,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下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4两组不
6、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的发生。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的头晕,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可缓解,不影响治疗的进行。3讨论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在长期的心脏病变的基础上,由体内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疾病。随着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不断增长,其已经成为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5-7]o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8],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过程中,心肌的重构是重要的因素,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心肌重构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厄贝沙坦是血管紧张素II受体抑制剂,能够
7、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起到逆转心肌重构的作用。螺内酯为保钾利尿药,同时能够对抗醛固酮,有效逆转心肌的重构[9]。本组研究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厄贝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我们认为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贾旭荣.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0):3023-
8、3024.[2]李雄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96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6):71-72.[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4]袁志波.厄贝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