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戏台的断代问题

中国古戏台的断代问题

ID:5351151

大小:2.22 MB

页数:9页

时间:2017-12-08

中国古戏台的断代问题_第1页
中国古戏台的断代问题_第2页
中国古戏台的断代问题_第3页
中国古戏台的断代问题_第4页
中国古戏台的断代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戏台的断代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13年第2期总第148期中国古戏台的断代问题*冯俊杰正确判断中国古戏台的建造年代,是一切剧场史研究者都必须面对的事情,也是这些研究者最为头痛的事情。多年来由于一般剧场史研究者不懂中国古建筑,而懂得中国古建筑的学者又极少涉足于戏剧及剧场领域,故在古戏台的研究上出现了许多问题,致使其相关论著的学术价值大打折扣。所以我主张剧场史研究者不妨自学一点基本的古建知识,学得不用那么专业,也不用那么全面,能在面对古代剧场时概要描述一下就行,至少能够独立解决调查对象的断代问题。17一、古戏台的整

2、体与局部探查中国古戏台是一种造型艺术,空间艺术,也是一种时间艺术,从中可以采撷到无数历史、文化及建筑信息。古戏台蕴藏的这些信息,是探查其建造年代的基本依据。比较普遍的情形是,每一座古戏台的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分为屋顶、梁架、斗拱、屋柱、墙体和台基六部分,戏台整体及其局部特征差不多都蕴含着建造年代的信息。因此,比较简单、快速地探查其建造年代,可以用“五看”法。一看总体风格。一般情形是,金元至明代中叶以前的戏台,多显古朴雄浑,不假雕饰,造型单纯而又大气;明中叶以后的戏台则多显清奇秀美,雕镂满眼,造型多变且比较复

3、杂。二看屋顶。古建筑的屋顶主要有单檐歇山顶(图1)、重檐歇山顶(图2)、十字歇山顶、悬山顶(图3)、硬山顶及卷棚顶(图4)等,这些都是单一顶式,此外还有歇山卷棚顶等复合顶式(图5、6)。屋顶形式决定了建筑的总体形制,决定了它的梁架结构与建造手法。从目前遗留下来的古戏台来看,金元及明代前期的戏台多为歇山顶或十字*冯俊杰,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教授。《戏剧》2013年第2期歇山顶,当时神庙主体建筑尚未流行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或复合顶式样。明中叶以后的戏台才有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等式样。18戏台屋顶“举

4、折”的高低也是判断古戏台建造年代的依据之一。所谓“举折”,专指正脊向下的垂线与屋顶前后坡的斜线所形成的夹角的度数。夹角大则举折低,夹角小则举折高。宋金元建筑一般举折较低,故其屋顶前后坡比较平缓,出檐较深;而明中叶以后的建筑举折则显高峻,出檐稍浅。仅从屋顶看,金元及明代前期的建筑,因其屋顶舒缓,出檐较深,就能显示中国古戏台的断代问题出一种古朴雄浑之风,令人不可忽视。明中叶以后的建筑,则日趋华美。前者如襄垣城隍庙戏台,后者如蒲县东岳庙戏台。三看檐柱。明前期以前的歇山顶建筑,尤其是金元戏台,“柱侧角”、“柱生起

5、”及“柱收煞”都很明显(图7)。明中叶以后的歇山顶戏台的柱子,这一切都不明显(图8)。所谓“柱侧角”,是专指角柱向内又向后倾斜的角度。“柱生起”则指角柱比平柱(中间的两根柱子)高出的数值。而“柱收煞”则谓柱头较柱底细出的数值。这三种数值用目测也能看得出来了,如稷山南阳村法王庙十帅殿、忻州东张村关帝庙戏台等,外观就很明显。金元戏台的石柱表面多刻有化生童子的形象,一般也刻有供养人的姓名及施柱年月日。明以后这种情形则极为少见。宋金常用覆莲础(图9),元代则喜用素平础、覆盆础,明代首创鼓镜础,清代柱础则五花八门,

6、或用高凳狮子础、大象础,或用普通石墩础、鼓墩础、鼓凳础(图10)、小覆盆础等,花样较多。19四看斗拱的立面高度。金元至明前期的斗拱立面高度约为柱高的1/3至1/4左右,明中叶以后的,则约为柱高的1/5至1/7。越到后来斗拱的承重功能就越小,装饰功能增强。承重多凭墙体。五看台基。金元戏台的台基平面,多接近正方形,而明以后的戏台台基平面,多为长方形或凸字形或倒凸字形。宋金建筑还喜欢将台基砌成须弥座式,须弥座式台基的束腰石上,一般都有线刻图或浮雕图。《戏剧》2013年第2期二、古戏台的用材与细节探查探查古戏台建

7、筑的细节,主要看其构件的制作方法。其中,斗拱、梁架、阑额、由额、雀替等,是重点探查的对象,因为其中都含有一定的建造时代的信息。宋金元斗拱用材比较宏大,宋代习用劈竹昂,金代喜将斗拱耍头制成昂形(图11),元代的昂咀则较扁平。明代前期沿袭元人作法,此时的斗拱一般绝少雕饰,而其中后期与清代前期作法相近,用材渐趋单薄,因为逐渐加大了墙体的承重作用,故其斗拱传递重力的功能不断削弱,而装饰性能不断增强。清中叶以后,斗拱制作经常变体,柱头斗拱及明间平身科常刻成一条整龙的形象,龙头做耍头,龙爪为下昂,龙身屈曲则代替华拱(

8、图12)。龙头常含宝珠,龙爪则常握宝物。至于次间、梢间之补间铺作则将耍头雕作大象头,或凤头等,较少使用标准的蚂蚱头。20清中叶以后的戏台,不止是斗拱,其他摆在明处的木构件,也有雕琢,几乎达到了“凡木必雕”的程度。如其额枋、阑额、雀替、由额等,常雕为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牡丹、梅花、喜鹊登枝等动植物,以及耕读渔樵的俗世生活或历史故事、戏曲故事,也有的浮雕“三官赐福”等仙人形象。檐下施花罩的,次间用骑马雀替的、其雕刻更加繁富。宋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