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后修复方法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临床研究.doc

正畸后修复方法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临床研究.doc

ID:53470527

大小:6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4

正畸后修复方法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临床研究.doc_第1页
正畸后修复方法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临床研究.doc_第2页
正畸后修复方法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临床研究.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正畸后修复方法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临床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正畸后修复方法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止畸后修复方法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于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收治的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采用正畸后修复方法治疗,并对其进行较为科学与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结果:治疗组36例患者在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具中优24例,占66.67%,良12例,占33.33%,优良率达100.00%;对照组患者在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其中优12例,占33.33%,良10例,占27.78%,优良率达61.11%;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治疗组的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

2、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二17.38,P0.05)o结论:正畸与修复联合是治疗才列缺损伴有才颌畸形的良好方法,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克服了单一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不仅能达到义齿的最终修复及完善口颌系统的止常功能,而口可以获得符合生理功能、满足美学要求的良好疗效,做到协调、对称、统一。关键词:止畸修复牙列缺损牙颌畸形【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52-01本研究于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收治的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采用正畸后修复方法治疗,并对其进

3、行较为科学与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72例,其中男29例,女43例;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30.11±10.20)岁;牙列缺损主要表现为上、下、前、后牙齿缺失;其中外伤造成缺失27例,先天缺失23例,严重舗齿拔除22例。牙颌畸形的表现主要包括:双颌或单颌前突、前牙反颁、闭锁颌、上前牙扭转、后牙锁颌、下第二磨牙前倾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牙列缺损伴才颌畸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

4、对照组,每组各36例,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临床表现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拍摄全口X线,获取研究模型及载线全景片,对照组的患者运用修复来进行治疗,而治疗组的患者则运用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先取研究模型,为其设计适合的正畸治疗方案,并进行正畸治疗。具体的正畸方式如下: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止技术进行治疗,所有的患者在经半年到1年半的正畸治疗,达到排列整齐、前牙覆颌覆盖正常、后牙咬合关系正常[1];然

5、后,两组患者均行修复治疗,主要的修复方式如下:烤瓷冠、前后牙烤瓷桥、金属铸造桥、隐形义齿和可摘局部义齿等⑵。1・3疗效判定标准。优:治疗后修复体的大小、形态与同名牙相匹配,自然美观舒适,与邻才接触部位正常;正畸牙位置稳定,无松动,无复发移位;a:治疗后修复体的大小、形态与同名牙基本匹配,正畸牙有一定程度的松动,但是并不影响正常使用;差:修复体大小、形态与同名牙不匹配,位置不够稳定,无法正常使用。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具体采用t检验和X2检验。两组间差异用P值(P二0.05

6、)表示。2结果2.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36例患者在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其中优24例,占66.67%,良12例,占33.33%,优良率达100.00%;对照组患者在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其中优12例,占33.33%,良10例,占27.78%,优良率达61.11%;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治疗组的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二17.38,P<0.05)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