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妙谛的表达.doc

中国文化妙谛的表达.doc

ID:53428491

大小:2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3

中国文化妙谛的表达.doc_第1页
中国文化妙谛的表达.doc_第2页
中国文化妙谛的表达.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妙谛的表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文化妙谛的表达  每提及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阅读者常为文章中所描述的父子之间那种挚爱亲情所感动,大多数学人亦多从父子之爱的视角予以解读。但写亲情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史册上,可谓是一个习见的主题,为何独有《背影》能被人传诵久远。倘若将其置于中西文化对比的开阔视域下来品评,我们就会发现,它自问世以来散发持久的魅力,除了真情的力量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文章在不长的篇幅,非常精妙地表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妙谛。    一、中国的情感表达式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尤其在表达感情的方面,更是有着明显的不同。通常西方人表现出的是开放、直接、浪漫。如“Iloveyou”,在英语世界中

2、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感情流露,拥抱、亲吻也是习见的情感表达。但在我们中国人中,用中文说“我爱你”却是极少听到,除了年轻的情侣之间私密场合用这个词以外,父母与子女间不常用,朋友间更没有听过。中国人更倾向于含蓄、矜持和羞涩,尊崇一种温文尔雅、含而不露的感情表达方式。  《背影》精妙传神地写出了中国人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在车站,儿子要北去念书,分别在即。父子俩却没有激情的拥抱,也没有“我爱你、我想你”之类直接热烈话语的别情抒发,面对父亲,儿子只是淡淡地说“爸爸,你走吧”,而当父亲要去买橘子时,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内心感情却充盈起来:“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3、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就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父子相对,淡然无语,遥望背影,内心情感奔突,标本一般的中国式的情感表达——内向与含蓄,男儿有泪不轻弹,不能在人前表示自己的脆弱,也不会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实这种中国特有的含蓄情感表达式,早已积淀在中国文学深处,如在中国古典诗词里,写送别极少有直接的感情抒发,更多的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背影式的哀婉;描写爱情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

4、达出来,不同于西方诗人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之类。  因此,《背影》之所以能打动读者,与其说是作者通过一个背影的典型形象的塑造,将父亲对儿子的无私之爱烘然托出,引起情感的共鸣;不如说是散文中所书写的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已然积淀成为所有中国人共有的心理经验,从而激起心理的和弦,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表达情感的。我们可以说,这种含蓄的,不同于西方人的直抒胸臆、直言不讳的情感表达方式,契合着我们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散文《背影》在这方面,已触摸到了中国文化的原点,深入到了中国人心理的深层结构,如此感动读者就不难找到理由了。    二、中国代际关系的映射    由于历史传

5、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代际关系迥然不同,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孩子要自己劳动,自己生活,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而中国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如一位法国教育家所言:中国人将儿童当做成人,却将成人当做儿童。的确如此,当儿童很小的时候,就要他们努力学各种知识,这些知识只有到了成年才能理解的,因此就要求儿童死背下

6、去再说。然而,当一个人长大了以后,又将他(她)当做是“一个‘不道德的主体’地看管着他”①,家长对孩子有着过分的保护意识,因此基本上仍然将他(她)当做是不能自主的儿童。  《背影》通过记叙父亲送作者上火车,买橘子的日常琐事,不经意间活化出了中国人的代际关系:下一代永远地被保持在一个童年状态。那时作者已是成年人,“其实我那年已是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什么要紧的了。”可父亲因事务繁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悉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究放心不下“怕茶房不妥帖”。“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7、。父亲亲自陪“我”渡江,送“我”到车站。上了车,父亲“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并且事无巨细地叮嘱“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买橘子,“我本来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父亲的一切言行,都把我当做未出过远门的小孩子。文章的确凸现了父亲关爱儿子的深厚情谊,但透过情感的表层,作品却表达了中国特定的代际关系:下一代人在父母面前是永恒的童年状态,父母永远将儿女当做“小宝宝”。这种情形在中国文化中已为人所熟习的,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