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36889
大小:346.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2-08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本科培养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13年6月修订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学院简介: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其发端源于1934年成立的武汉大学电机工程系。学院前身为1959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成立的电力工程系,1964年更名为三系,1977年复命名为电力工程系。2000年四校合并成立新武汉大学,更名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院是原国家电力部重点建设学院之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是我国电力工业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国内外电气工程领域一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学院目前已建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包括电
2、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建设与运营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六个博士学位授权点,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及新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六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点,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现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及“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三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湖北省电气工程一级重点学科,“
3、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等教学平台以及“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重点实验室(部级)”、“武汉雷电防护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级)”“高电压大容量开关电器研究开发平台”和“武汉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本科专业名称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该专业是按国家教育部2012版专业目录设置的电气类宽口径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学院每年招收计划内博士研究生40余名,硕士研究生220余名,本科生340余名。学院下设高电压技术研究中心、电力系统研究中心、电机与电力电子研究中心、基础教学与实
4、验研究中心。现有在岗教职工146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43人,讲师25人。学院有双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名,有9名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0%的在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此外另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被聘为学院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成果丰硕。2007年至2012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973”课题5项,主持和参与支撑计划课题2项,参与“863”重大专项2项,主持面上基金项目26项,国防“9
5、73”、“863”、预研基金和其它国防项目10余项;承担了科研和服务项目1000余个,科研经费3.15亿元。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8项,发明专利24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8本,其中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一门。10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719篇。100多项科研成果被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一大批研究成果在国内占据于领先地位,有些科研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八十年来,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累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各层次毕业生三万余名,他们大都成为电力行业技术骨干、领导者、实业家或成为高校及科研院所学术带头
6、人,包括有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父”的张孝祥院士,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总设计师欧阳予院士,我国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和遥测系统的开拓者之一俞大光院士,以及我国核聚变电磁工程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潘垣院士等。学院内部通过团队管理模式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已形成了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分析、智能电网、电磁场分析与高压电器、电气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电能质量以及柔性电力技术等多个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同时设有电气工程学科平台课程、电工电子、电机学、电磁场、信号与系统、计算机与通信、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高电压与绝
7、缘技术、电力电子与新能源、电气工程创新与实践等11个教学团队。学院高度注重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管理严谨,注重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建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电工技术训练中心、电力工程专业训练中心、高电压实验大厅、户外220kV试验变电站、电力系统动模实验室、RTDS数字仿真实验室、新能源发电平台、智能电网示范平台。同时,学院积极开拓社会资源,拓展办学渠道,在电力等大型企事业单位设有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并与国外大学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建设有国家级精
8、品课程一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一门,省级精品课程两门,在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改革与实践、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