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骨法用笔”对创作的影响和启示.doc

浅析“骨法用笔”对创作的影响和启示.doc

ID:53236389

大小:5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2

浅析“骨法用笔”对创作的影响和启示.doc_第1页
浅析“骨法用笔”对创作的影响和启示.doc_第2页
浅析“骨法用笔”对创作的影响和启示.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析“骨法用笔”对创作的影响和启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骨法用笔”对创作的影响和启示摘要:“骨法用笔”作为中国绘画的一种精湛画法理论和传统技法要求,具有自身美的生命力,且走过一段美的历程。在当代,无一不显露出“骨法用笔”在当代表现屮的强大再生能力。关键词:骨法用笔;创作;当代美术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032-01出自朴代南齐谢赫的画论《山画品录》六法么一。“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骨法”最早大约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

2、言,在汉、魏很流行。“骨”字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骨”、“骨力”乃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在表现等。绘画评论屮出现“骨”始于顾恺之,如评《周本纪》:“重叠弥纶有骨法”;评《汉本纪》:“有天骨而少细美”筹。当时的绘画全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只能靠线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因此他借用“骨法”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骨法用笔”亦称“骨法”,“用笔是也”,它是衡量一个画家水平的重要条件Z-o关于对“骨法用笔”的理解,由于认识

3、的角度不同,理解的深度不同,所以也产生出多种不同的说法。我国传统人物画理论偏重于对人物表面形态的研究与表现,我们可以用谢赫的“骨法用笔”来解释,“骨法”最早是相学的概念,谢赫使用“骨法”则已转向了用笔的艺术表现,但后人把“骨法用笔”仅理解是对“笔力”的要求是不全面的,它应该还包涵着对结构表现的要求。“骨法用笔”涵盖了对结构的理解以及用笔的要求。“结构”是指“一系统的诸因素相对稳定的组织关系”。对结构的理解是对物象结构逻辑关系的认同,对结构的表现是将模特的比例特征同结构的理解相结合,并有判断推理的

4、因素,可以说,“用笔”是建立在对物象结构的理解与表现之上,是心领神会地发挥,是视觉功能与心理反映的结合,“用笔”内含着对结构的个人理解力,具有暗示力或意向性,它包含了画家的感情因素或者说是画家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是笔墨语言的表达方式。那么中国画为何注重“骨法用笔”呢?本人认为:这是口然规律所确定的。自然界刀事刀物凡是牛命,力量骨感是它们共同的神态,小草看似柔软,近观叶叶挺拔。一千多年来,历代先贤之所以都认同“骨法用笔”,原因有三:首先是其抓住了口然核心神态特征;其次用柔软的毛笔表现不同质感,方显出

5、东方文化的魅力;其三,毛笔写字虽然每人临写一帖,但各有不同,说明“骨法用笔”也是个人习性表现自然的最佳途径。可以说“骨法用笔”如同音乐“1234567”基本元素一样永不衰老,但是它的变化乂是无穷的,这也是我们祖先的高明之处。意境是靠线条来表现的,作品的感染力、技巧、节奏、韵律都同线条的优劣有关。国画产生了两度空间,如远效果整体佳,近效果则笔墨美。线条表现自然、看似主观,其实从宏观上看是科学的,它绵延至今像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是我们绘画艺术灵魂所在。我要强调的是:“骨法用笔”是中华民族在艺术上的伟

6、大创造,是符合口然规律又符合艺术规律的宝贵文化财富,我们只有继承这一遗产,才能使屮国画的价值以艺术独特性、民族创造性而傲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总之,结构的表现是以传统线描为基础,“以骨法用笔”为原则,抓住能代表物象结构的外在形式,做到“准确、生动、深刻”的表现,这是对结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以感觉为先导,使笔墨与结构相契合。在这个过程屮,画家的创造力在于对笔墨有创建性的加工,并获得新的艺术效果,以显露画家的情感与个性。而对英精神气质的传达及英表现手段的追求却是无止境的,因为这与画家的“个人情感”有关。

7、“骨法用笔”作为中国绘画的一种精湛画法理论和传统技法要求,具有自身美的生命力,且走过一段美的历程。在当代,“骨法用笔”已显示出继续走向未来途径上的魅力,它一方面保持自身特点,一方血吸收了外来的营养,加强、改善自己,从而使自身具备了更完备的表达时代理想、情感的表述力,近数十年中国工笔画的飞跃发展,无一不显露出“骨法用笔”在当代表现中的强大再生能力。所以,通过对“骨法用笔”的理解也对我今后的绘画创作乃至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能做到的就是不断的努力不断试炼,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学习,从而使我对创

8、作和绘画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