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20774
大小:320.8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08
《“心为思官”:汉语“心”的思维隐喻哲学疏解及语料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30卷第5期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Vo1.30No.52013年10月JOURNALOFZHEJIANGOCEANUNIVERSITY(HUMANITIESSCIENCE)October,2013“心为思官”:汉语“心"的思维隐喻哲学疏解及语料分析方丽青姜渭清f1.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临安311300;2.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心”既是情感中心,又是认知中心,主司思维和意识,是思维之官。文章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围绕“心为思官”
2、隐喻,进行了哲学成因梳理。认为心的思维功能主要包括“心为知官”和“心为主宰”两个智性范畴。文章进一步以古典小说《红楼梦》为研究语料,围绕心的知觉义和主宰义,对“心为思官”隐喻的语言现象进行了语料的收集整理、分析验证,为隐喻的文化性提供了佐证研究。【关键词为思官;认知语言学;中国传统哲学;隐喻『中图分类号1IO一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318【2013)05—0037—05“心为思官”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心”的学说之核心观念之一。与西方文化的“心主情感,脑主思维”的二元观点截然不
3、同,汉文化视“心”为认知的中心器官,不仅主性情,而且是能思能知之官。“心为思官”或“脑为思官”,业已成为了中西文化的一大分野。西方文化中由“人脑”承担的认知功能,中国文化赋予“心”来完成。中国的“心”,被概念化为认知中心,是思维和行为导向的器官。在中国哲学中“心”是重要的文化符号,超越了其器质意义,成为了一个概念隐喻。近年来,不少学者【-6]围绕“心”的各种隐喻现象进行了研究。方丽青[71以《红楼梦》原著及杨宪益、戴乃迭英文译著为语料,进行了汉英语料的分析、对比和求证,发现“心”的思维隐喻在英语
4、译文中无一例使用对应词heart,进一步验证了思维之“心”的汉文化特质。我国有关“心为思官”隐喻的研究总体相对较少,而且缺乏语料的支持,本文拟对该隐喻的哲学成因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以古典小说《红楼梦》为研究语料,进行语料的归类、分析、验证,并讨论与之关联的隐喻l生语言表达。隐喻理论概述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讲是隐喻性的。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也是认知方式。嗍隐喻(metaphor)就是用彼事物来理解此事物,即把具体概念域作为源域(sourcedomain),抽象的
5、概念域作为靶域(targetdomain),借助于意象图式来实现始源域与靶域之间的结构映射(mapping),以达到理解的目的。隐喻的工作方式是映射,理解路径是通过源域理解靶域。每一种语言都包含大量的隐喻体系。隐喻来源于我们的经验基础(experientialbasis),所有隐喻,如果独立于经验基础外,不可能理解和表达。各类反复出现的身体经验会逐渐形成意象图式或认知格式塔(gestalt),并提供大量的约定性隐喻的认知、生理和神经学基础。[91我们的经验基础既有普遍性,又有文化性。隐喻反映了深
6、藏其背后的文化预设,同时隐喻的选择又为文化模式所限制。但是,不同文化的概念隐喻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在多大程度存在、以何种方式存在,则有待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研究来发现。[101二、“心为思官"隐喻的哲学疏解第一个注重“心”的,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家孟子。他认为“心”与耳目等感官一样,是思维的器官。⋯】孟子说:【收稿日期】2013—08—11[作者简介]方丽青(1961一),女,浙江临安人,教授。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38JournalofZhejiangOceanuniVersity(Humani
7、tiesScience)第30卷(1)“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孟子《告子》)孟子认为,耳目等感官不能思,与外物接触时容易被吸引而误人歧途;心能思,而且以思为职任,这是孟子心说的要旨。孟子对“心”的认识,实际上反映出先秦及秦以后哲学家对“心”的认知能力的认识。朱熹也将“心”分作“肝肺五脏之心”与“操舍存亡之心”,前者是“实有一物”,所指器官,后者是“神明不测”,所指思维,思想。二者之区分是物质与精神的一大分野。这说明思
8、维、思想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系统,非器质之心所能管摄o[(一)心为知官“心”之所以能思,是因为它“有感而知”,心乃能知之官,知觉是心的特殊功能。心学大师王阳明认为:(2)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之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王阳明《传习录》下,第322条)(3)“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王阳明《传习录》上,第8条)荀子、朱子等哲学家对“心”的知觉功能亦有表述:(4)“人何以知道?日心。”(荀子《解蔽》)(5)“人之一身,知觉运动,莫非心之所为⋯⋯”(朱熹《答张敬夫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