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12108
大小:7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3
《心为君主之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心为君主之官人的生命活动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五脏六腑既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又是互相协作、互相制约的,共同维系着正常的生命活动。中医学认为对全身的机能活动起主宰和协调作用的是“心”,故称其为“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灵枢·邪客》);《素问·灵兰秘典论》则以“心者,君主之官也”,象征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尊至高的地位· 心的“君主”地位,首先体现在“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瘘论》)上·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其为“血之府”,脉又环接于心,必须依赖于心脏的搏动.才能使血液在脉中循行,并输送至全身,心,脉和血液,构成了大
2、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称之为“循环系统”的血循环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藉以得到濡养,从而各司其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机能。所以,“心主身之血脉”的生理机能,是其“君主”地位的基石。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则脉道通利,血运流畅,表现为面色红润光泽,精神充沛,脉象和缓均匀有力,唇舌淡红润泽等。 心之所以为“君主之官”的另外—个原因,就是它主持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故《灵兰秘典论》谓其“神明出焉”。 现代医学知识告诉我们,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最高级的生命活动,从广义上看可概括为对外界客观事物反映的认识全过程,包括感知、记忆
3、、思考、想象、判别、反应等能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有目的、有预见性的意识行为,这是人脑的功能。但在中医传统认识上,将人脑的这一生理功能主要归诸于心。追溯其产生的根源,除了与当时人们对脑的认识水平相关之外。恐怕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如在先秦典籍里也有类似的载述,诸如《诗经》有所谓“我心伤悲”、“我心苑结”.“帝度其心”等;《周易》有所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立心不恒”等;《尔雅·释言》所训“谋,心也”;《孟子》有所谓“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以及“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等。因而其影响所及
4、,在同时代的医籍亦作如是观。如《灵枢·本神》所谓“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处物谓之智”等论述,也将认识外界事物及其思维、判断能力等主要归属于心。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脏腑的生理活动也有密切的关系,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阐明了精神活动依赖于五脏六腑正常活动时所产生的、具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人有五藏
5、,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并进一步将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即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倘若脏腑功能的失调,则必然导致精神情志的异常变化,故《本神》篇分析了诸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等有关脏腑盛衰所反映的情志病理机制。 与之同时,中医又强调情志失调也会对脏腑生理产生重大的影响。所谓”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藏,乃病藏”(《灵枢·寿夭刚柔》)、“喜乐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灵枢·百病始生》),以及“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
6、,反映了情志过极对脏腑机能的损害。此外,《内经》还讨论了一些由于情志刺激超出机体承受和自我调节范畴而导致脏腑逆乱致死的病理机制,亦无非气血逆乱、阴阳相并,势必伤及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的功能,终至“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灵枢·邪客》) 明代名医张介宾(字景岳,1563-1640)对形神与心主的关系有一颇为精湛的论述; 神者,阴阳合德之灵也,二气合而生人,则血气荣卫五藏以次相成,神明从而见矣。惟是神之为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合言之,则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属,惟心所
7、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夫精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未有形气衰而神能王(旺)者,亦未有神既散而形独存者。故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类经·藏象类》)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展开并阐述了精、神、魂、魄的生理特性及其关系: 盖神之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是也;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盖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精生于气,故气聚则精盈;魄并于精,故形强则魄壮。(同上)基于上述认识,张氏进而以“心为
8、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涵造化,具一理以应万机,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阴智慧莫不由之,故日神明出焉”为论,突出了“君主”在主持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及脏腑功能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