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112819
大小:2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1
《高中物理-静摩擦力-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静摩擦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静摩擦力》。围绕本节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静摩擦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已经学习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会分析简单的现象,而高中阶段的学习,则是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静摩擦的知识贯穿了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既是对前面重力、弹力等内容的延伸,又为以后受力分析等
2、内容的学习垫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为了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课堂情况,适时加以引导,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我们还必须切实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好奇、善问,创造意识强烈,并具备了较高的逻辑推理能力,对物理实验和多媒体展示的各种物理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产生探究其本质的愿望。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现有知识水平,我设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Ø知识与技能:1、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其规律;2、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3、掌握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来判断静摩擦力
3、的大小。Ø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2、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2、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四、教学的重、难点透过教学目标不难看出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在于抓住静摩擦的本质,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特别是相对运动趋势的判断五、说教法、学法为了突出本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
4、情境教学法: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2、直观演示法:通过插图、实验、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真实呈现实验现象,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3、实验探究法: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4、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以上的教法、学法,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5、六、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就具体说说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本节教学整体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导入这一环节我会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与静摩擦有关的一些图片,请学生结合图片中的内容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通过这些图片在视觉上让学生对静摩擦力有了一个感性认识,接下来我会让学生在触觉上亲身感受到静摩擦的存在,我会请学生用食指和中指夹住一支笔,稍微用力来回地拉,对比这两只手指的皮肤和其他手指的皮肤有什么不同,并且问问他们有什么感觉,从而使他们切身感受到静摩擦力的存在。第二环节:自主学习这一环节我会在学生切
6、身感受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如何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3)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7,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既能明确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环节:实验探究为了方便小组实验,按照就近原则进行分组,每四到五个人一组,每组发一套器材,指导他们做以下几个实验,第一个实验:在桌面上通过弹簧秤水平轻拉物块,注意,是轻拉,保证弹簧秤有示数而物块没有动。针对这一现象让学生思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力在起作用,并逐步深入启发引导学生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来判断
7、静摩擦力的大小,这样就解决了第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能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接着引导学生做第二个实验:也就是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逐渐加大手的拉力,并且提醒学生密切注意弹簧秤的示数与物块的运动状态。经过反复多次的实验学生们肯定会发现当弹簧秤的示数达到某一个值的时候物块就刚好运动起来,针对这一现象,让学生自由讨论,可以是小组内部的讨论,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的讨论,并且引导他们总结归纳出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水到渠成。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对运动趋势”的判断,首先在理论上采用“假设光滑法”跟学生解释,然而相对运动趋势这一概念非常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这段解释的话又是建立
8、在假设的基础上,理论性同样很强,学生照样很难理解,所以为了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明显地看到相对运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