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doc

浅谈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doc

ID:53087936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1

浅谈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doc_第1页
浅谈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doc_第2页
浅谈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数学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学科教学的心脏,是教师教学的心脏,是学生学习的心脏。”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就像指路的航标,激励着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深入反思,积极求知,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通过问题的发现、研究、实践、应用,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提高。由此,数学问题的研究与设计,应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做到具有启发性、趣味性、逻辑性和思维性。一、问题设计体现启发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利于学生思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愤”就是在积极思考而又没有想通的心理状态,这时需要引导学生怎样去想,叫着“启”;“悱”就是整理思维,准备表达,遇到困难的心理状态,这时需要的是指导学生怎样表达,叫做“发”。数学知识的学习大多是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完成的,启发性的问题设计就是给学生营造一种探求知识的氛围,创设学生探求知识的情景。首先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如学习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学习的知识生长点就是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其次,要找准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切入点。如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切入点就是用乘数的哪一位数去乘,乘

3、得的积的末位就对准哪一位。第三设计的问题要有利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找准知识的关键点。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知识的关键,抓住了本质的东西。如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的关键就是“乘得的积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也就是根据这一知识的关键。教师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创设问题情景的首要条件,有了问题的情景,也就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发生了重大变革。小组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开放式学习,满足了学生极大的心理需求,给予了学生“愤”、“悱”的时间和空间。二、数学问题的设计体现趣

4、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增强趣味性,体现趣味性。第一、趣味性问题的引入。如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一般要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小猴妈妈分苹果给小猴们吃,一个苹果有几种不同的分法3,但每个小猴子又都吃得一样多,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二、利用趣味性的问题设计悬念。如圆的认识很多老师这样揭题:汽车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呢?一下子学生想弄清楚事情的缘由,也就对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第三、趣味性问题无疑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如圆锥体积公式的学习,在通过学生具体的实验,列表填出

5、以下几种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1)同底同高;(2)等底不等高;(3)等高不等底;(4)不等底不等高。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你认为圆锥与圆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有特殊的关系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把他做数学的过程进一步再现,自觉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三、数学问题的设计要注意逻辑性。数学知识有别于其它学科学习的魅力,在于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精彩的数学课堂是靠教师高超的教艺,展示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互动逻辑过程。这其间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数学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数学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建立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系

6、统。首先,遵循数学教学的特点,依据知识的生长、联系、迁移等规律,不同认知阶段,提出恰当的问题。第二、下一个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上一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分数的基本性质(1)1/2=2/4,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怎样变化的?(2)4/8=1/2,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是怎样变化的?(3)通过3/6=1/2、1/2=4/8、1/5=2/10等等,你能归纳出一条规律吗?这一过程的三个问题本身具有密切的逻辑关系。四、数学问题设计应注意思维性。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衡量教学的成败最主要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活。以学生为主

7、体的学习观,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已逐步建立。应试教育课堂中那种一问一答式,填充式问答,补语式问答,问题成串式的教学方式正被以挖掘教材智力因素,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核心的灵活性问题所代替。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各类不同层面学生的需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依据教学目标,由小问题(即单一问题)到大问题(即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提出的总是要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进行数学思维,掌握数学方法,并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是否在积极思维,要注意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认真

8、倾听各类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差生的发言,切忌以优生3思维代替差生思维,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