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074401
大小:184.55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16
《清初宁古塔地域文化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以吴兆骞、方拱乾诗歌文本为例-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0卷第5期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5月V01.30No.5JOURNALOFLANZH0UINSTITUTEOFEDUCATIONMav2014清初宁古塔地域文化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以吴兆骞、方拱乾诗歌文本为例廖旎羽(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清初流放至宁古塔的文人对宁古塔地域文化的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在生产、生活,还是在商业、教育等方面都发挥了作用,但我们从诗歌内容来看,反映的更多的是作为-:IRA维护中国文化以及知识分子普遍对民族的认同感,异域的一花一草都时刻让诗人联想到中原。因此,本文欲以吴兆
2、骞、方拱乾的诗歌文本为例,研究具体诗歌内容及其情感表达,对清初宁古塔地域文化构成与民族国家认同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关键词]宁古塔;地域文化;民族国家认同[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4)05-0012-02[收稿日期]2014—02—24一、地域文化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的关联染上中原文明的色彩,得到开发的同时也得到了皈程美宝先生在其著作《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中依。诗歌从表面上看,表现了宁古塔地域文化的特提到:在20世纪“中国文化”的定义不断扩充和改变点,一字一句,特别的山川风物、民俗民风
3、,而深层却的过程中,“地方文化”的定义也相应地扩充和改变。是处处见国家,抗俄戍边的光荣,使蛮荒变为文明之在新的教育体制下,地方的思想文化和学术成就的标地的成就感。我们研究的清初宁古塔地域文化,是建准改变了,使得地方的“文化名人”的范围也大大扩立在中原知识分子痛苦之上的特殊文化,在这一时期充;种族理论、民俗和人类学研究的兴起,也使得血可看作是中国文化在宁古塔。因此,方拱乾和吴兆骞统、方言和风俗为参数的民系划分,成为地方文化得的诗歌内容从表面上来看,体现了宁古塔地域文化的以不断细分再细分的标准。因此,研究中国的地域文特点,而实质上表现的却
4、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化,无可避免地需从认同并定义这种文化的人们的眼二、从具体诗歌内容看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光出发。⋯而研究清朝初年宁古塔地域文化,自然离纵观方拱乾的《何陋居集》与吴兆骞的《秋笳不开在这片土地上发光放彩的中原流放文人们,他们集》,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种:酬赠诗、咏景诗、战事诗、在宁古塔地域生活,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改善了离人诗。诗不离情,这种文本材料本身很难体现完全当地原始的社会面貌,无论是农业生产、建筑、商业贸的客观。因此,所有边域诗都会产生微妙的意义,与易,还是教育,蛮荒之地渐渐演变为文明传播之地。“中原”相联系。我们首先
5、要探讨一点,即在传统视野所谓地域文化,实际上是以维护中国文化为己任中,地域文化是如何构成的?在诗歌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士大夫或知识分子眼中的地域文化。而士大夫笔的?一般而言,边域诗(特别在其意象选择上)被认为下的地方特色,都大同小异。出自诗歌文本、地方文有此二要素:边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与诗人的当时情献中的语句,表述的与其说是历史真实,不如说更多绪。对此,我们需要重视两个新的因素:一是中国古的是发言者的感性认识与评价。因此,并不能把他们典诗歌发达的语言系统;一是观念上与中原相对的边所综述的地方特色当成是事实。这些看起来很“地域意识。前者在诗歌
6、创作中是起码要与诗人主观创方”的文本材料,实际上表现的是从上而下的“国家”造性平等而视的因素,后者则包括了作者的文化身份意识的渗透和从下而上的对“国家”意识的理解和创这一重要因素。在我们考察地域文化构成、“边域是造。因为士大夫本身即是一种社会普遍追求的形象文化与地理的合成”的命题的过程中,把自然地理上与楷模,清初统治者将江南文人流放至苦寒之地宁古的地域转化为文化上的地域的过程中,这两点将是重塔,除去其本身的惩罚意味外,这些学识丰富、见多识要步骤。方拱乾与吴兆骞,作为清初汉族、北方政治广的文人们是开发蛮荒之地的最好劳力资源。因为中心下蒙
7、受政治冤屈的江南士子,必定是从自身文化对国家从心底的认同之感,他们不会轻易造反。又因背景出发对所见所闻进行记录。这种反映有以下几他们的知识与能力,能让宁古塔这个国家的边境之地个特点:[作者简介]廖旎羽(1993一),女,吉林大学文学院文学与史学专业在读本科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第5期廖旎羽:清初宁古塔地域文化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13第一,诗歌内容描绘的是涛人在宁古塔的见闻,审美精神的合流。那么,具体到《秋笳集》文本,我们想起的却是家乡的情景。方拱乾的《河冰行》描绘的可以看到,其边塞战事题材深有师前人之意(如《夜是宁古塔地区在正月十六
8、日女子无老少率往河冰上宿》),意象也一如边塞诗之传统(更有《拟唐人谢真卧起的习俗,而结尾处却写道:“旅况无端听睹新,感人仙驾过旧山》等直接的仿作)。甚至在宁古塔方面时抚地为欢易。长安今夜月盈街,千门环印婵娟臂。”官员的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