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半抗原偶联载体的方案

关于半抗原偶联载体的方案

ID:5305768

大小:4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07

关于半抗原偶联载体的方案_第1页
关于半抗原偶联载体的方案_第2页
关于半抗原偶联载体的方案_第3页
关于半抗原偶联载体的方案_第4页
关于半抗原偶联载体的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半抗原偶联载体的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半抗原偶联载体的方案人工抗原的合成是化学免疫的重要问题,化学免疫研究的对象,除上面提及的药物、毒物、激素外,还有多糖类、神经递质、肽类、核酸及生物体内其它小分子活性物质,总起来说,它们大多都是无免疫原性的半抗原,在对其进行免疫学及其它相关研究时,一方面要通过化学合成的手段,即蛋白质连接技术,经与载体蛋白交联合成制备人工抗原,继而用其免疫动物制备相应的抗体或单克隆抗体,作为研究用的探针;另一方面还必须将此探针用各种标记物进行标记,如本文论及的酶标记,以便用作研究工具;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包括核酸或基因探针的研究及应用,多种类型探针的标记也都将涉及蛋白

2、质连接技术。半抗原分子量一般较小,其结构及化学功能团的性质多种多样,数量各不相同,在与酶蛋白或载体蛋白进行交联时,必须考虑交联双方的性质、交联剂、交联方法和载体.2.混合酸酐法制备G6PDH(葡糖—6—磷酸脱氢酶)标记利多卡因(Lidocaine.Li)结合物[29](1)Li—混合酸酐的制备首先将Li经化学修饰(琥珀酸酐法,略),在其分子中引入羟基(一COOH),制成Li—COOH(Li一琥珀酸半酯);然后,将此Li—COOHl0mg(0.0285mm0l)溶于375ul的DMF中,用电磁搅拌混溶。在一10℃条件下,边搅动边滴入21ul的三乙胺,再缓

3、慢滴入14ul的卡必醇氯甲酸酯,于一10。C继续搅拌反应1.5小时,此全部过程应保持无水,即获得Li—混合酸酐(Li—MA)。3.(2)酶——底物溶液的制备在冰浴中,将G6FDH(L.m)lmg用50mmol/LpH8.1Tris—HCl溶解,同时加入G6P—Na(葡糖—6一磷·酸钠盐)10mg及NADH3mg(底物一辅酶系统,用于保护酶活性),使其溶解,随后缓慢加入300ul卡必醇,用2m0l/LNaOH调pH至9.0。4.(3)G6PDH—Li的交联将酶—底物溶液置于冰浴中,在搅拌条件下,每隔10~15分钟向此酶液中缓慢加入一定量(25ul,50u

4、l,100ul……)的Li—MA溶液,反应10~15分钟后,分别取出反应液5u1测定酶活性及Li半抗原的抗体对标记酶活性的抑制率.直至加入Li—MA的量所引起酶活性的下降程度最低,而抗体对酶活性的抑制率又最高时,此标记过程即完成(表2—8)5.表2—8G6PDH—Lidocaine交联反应中酶活性变化及抗体抑制率3.碳化二亚胺法(EDC)制备人工抗原4.最近几年,在对无免疫原性小分子物质的化学免疫研究中,采用碳化二亚胺作为交联剂制备合成人工抗原的工作愈来愈多,因为用这种试剂进行交联最为方便,除交联的一方作为载体的蛋白质,具有多个氨基或羧基外,不少小分于

5、化合物也具有此反应基团,或通过化学修饰引入羧基。因此,EDC交联法已被广泛应用,并为大家所熟悉。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给相关研究带来不少困难,以下就有关问题略加讨论。5.使用EDC试剂进行化学交联虽然非常方便,但它除具有同型双功能交联剂的缺点外,在合成人工抗原时,还会出现异常情况。6.如前所述,EDC是一类非常活泼的化学交联剂,据文献报道,它可以交联含有多种类型化学功能基团的化合物,包括羧酸、胺、磷酸、醇类、含巯基化合物等。交联过程至少可分为两步:如图2—l中的反应①和反应②,假定含氨基的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的交联是通过酰胺键连接,如反应②;

6、然而,EDC也可以通过分子重排与蛋白的羧基结合,成一种稳定的N—取代脲,这一反应过程如图2—l中的反应①和③,在此反应中,载体蛋白如是白蛋白,取代脲就结合到该蛋白的羧基上。图2—1碳二亚胺法制备人工抗原交联反应的可能机制有人认为,在用EDC合成人工抗原时,可能形成两种产物,一种是半抗原—蛋白复合物(即本合成的目的产物——人工抗原),另一种则是取代脲—蛋白复合物(图2—1)。然而,这两种产物往往是被当作均一的人工抗原作为免疫原给动物免疫的,但是,实际上加到载体蛋白分子上的外源性抗原决定族就有两种,一种是半抗原的,一种是取代脲的,因而,也就可能产生两种抗体

7、。后一种抗体往往对半抗原的检测专一性和灵敏度有明显的干扰,使问题复杂。用第一种碳二亚胺合成半抗原一蛋白结合物,即用于免疫动物的人工抗原(免疫原);而用第二种碳二亚胺合成的结合物作为抗体的检测抗原,当然,两者也可调换使用。可以选用的两种水溶性碳二亚胺是EDC和CMC(图2-2),其化学名称分别为1-ethyl—3一(3一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hydrochloride〔1一乙基一3一(3一二甲基氨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或Ethyl—CDl]和1—cyclohexyl—3—(2—morph0linyl—(4

8、)—ethyl)carodiimidemetho—p—t01uenesulfonate〔1—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