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012534
大小:474.37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及其优劣势分析.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2卷第2期科技进步与对策、1.32N0.022015年1月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Jan.2O15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及其优劣势分析王章豹,韩依洲,洪天求。(1.合肥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2.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3.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230009)摘要: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产学研优势集成、资源整合、协同共生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各国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依据产学研协同创新组
2、织层次和紧密程度,将产学研协同创新分为项目式、共建式、实体式、联盟式及虚拟式5种组织模式,并结合案例对每种组织模式的定义、内涵、具体形式、特点及其优劣势进行了探析,提出了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技术创新;模式选择DOI:10.6049/kjjbydc.2014070642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48(2015)02—0024—06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随后,0引言协同思想在技术创新中得到应用和深化,并逐步形成了协同创新概念。美国学者彼得·葛洛最早将协同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创新驱动
3、发展战略,并强新定义为由自我激励的人员组成网络小组,形成集体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共同目标。他定义的协同创新是指团队(组织)内部协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2012年,全国科技同创新,还应有不同团队(组织)之间的外部协同创新,创新大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并指其中,最典型的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笔者认为,产学研出,必须处理好企业主体与协同创新的关系,推动产学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3个创新主体在政研用紧密结合。在经济全球化、科技
4、国际化日益深入府、科技中介机构及金融机构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引导的新形势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创和支持下,以优势集成、资源共享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前新的必然趋势。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聚集企业、提,以深度参与、分工协作、联合攻关、平台共建、利益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要素与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和新共享、风险分担为准则,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与创新要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及产业化。近年来,中国产素,齐心协力进行科研开发、人才培养、生产营销等活学研协同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协同层次不断提高,组动。织模式不断创新。模式是一种经过理论加工的范式,与传统的产学研合作相比,产学研协
5、同创新不仅是一种可模仿、推广或借鉴的相对固定的运行方式。具有合作之意,还突出了管理学上“1+1>2”的协同效探析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及其优劣势,对促进中应,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创新组织的协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同性。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协同学思想在技术创新领域义。的运用,其组织形式比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更为复杂、紧密。作为一种多主体、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产学研1产学研协同创新内涵及特点协同创新的关键是形成以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协同论创立者哈肯认为,协同是指在复杂大系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等为辅助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
6、行为产生出超越各要素自身单独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②创新收稿日期:2014—09—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项目(12JDGCOO6)作者简介:王章豹(1963一),男,安徽桐城市人,合肥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与科技管理、工程哲学与工程教育、工业技术经济;韩依洲(1987一),男,河北大城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及管理;洪天求(1953一),男,安徽怀宁人,博士,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地质学、古生物学、高等教育管理。第2期王章豹,韩依洲,洪天求:产
7、学研协NgJ新组织模式及其优劣势分析.25.资源的集成性。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打破学科、组织、员组成的创新团队(课题组)为依托,围绕企业重大技体制、机制的樊篱,突破部门、区域、行业甚至国别的界术难题,集中三方力量进行协同攻关,实现重大突破。限,最大限度地集成和汇聚各创新主体的人才、资金、如在中国高铁高速动车组的产学研协同攻关中,参与技术、设备、信息等创新资源与要素,促进教育、科研、人员包括几十名两院院士、数百名教授以及6000多名产业等不同分工系统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度融合、协同工程技术人员;③由于协同攻关项目来自企业需求,企攻关以及创新链中知识创新主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