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高考备考的策略.ppt

新课程下的高考备考的策略.ppt

ID:52998562

大小:2.42 MB

页数:93页

时间:2020-04-15

新课程下的高考备考的策略.ppt_第1页
新课程下的高考备考的策略.ppt_第2页
新课程下的高考备考的策略.ppt_第3页
新课程下的高考备考的策略.ppt_第4页
新课程下的高考备考的策略.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的高考备考的策略.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变中求新新中求活 活中求能能中求胜……浅谈新课程下的高考备考策略银川一中 张金荣2013.9一.吃透“考试大纲”多加钻研“课程标准”※关于考核目标与要求1.在知识要求方面传统内容: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新大纲:三个层次“知道/了解/模仿,理解/独立操作,掌握/运用/迁移“2.在能力要求方面传统内容的五项指标:“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新大纲的七项指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应用意识,创新意识”3.在考察要求方面通过对知识的考查,反映考生对

2、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4.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说明>>.但最根本的依据是教材.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因此,高考命题最根本的依据是教材.试题考什么?依据<<考试说明>>制定.试题内容怎么呈现?依据教材.三.新课程高考的实践与思考《考试说明》对知识的要求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并对这三个层次的含义作了新的定义,首次在“大纲”中对能力级别的行为动词进行了归类,给出了这一层次所涉及的行为动词.教师应认真体会和理解这些变化,准确把握备考难度.比如1:《考试说明》对双曲线的要求是:了解双曲线的

3、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的简单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渐近线).(2007年高考试题理13).已知双曲线的顶点到渐近线的距离为2,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为6,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2008年高考试题理14)过双曲线的右顶点为A,右焦点为F.过点F平行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点B,则△AFB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对于文科就超出了解的要求)比如《考试说明》对“了解”的要求是: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

4、识别和认识它.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识别,模仿,体会、初步了解等.新课程高考试题准确把握了《考试说明》对知识的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对中学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在指导高考备考过程中,应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提高备考效率.双曲线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为(2009年高考试题理4)比如2:《考试说明》对三角函数图象的要求是:“了解函数的物理意义;能画出函数的图象,了解参数A,ω,φ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2008年高考试题1)已知函数y=2sin(ωx+φ)(ω>0)在区间[0,2π]的图像如下:那么ω=()

5、A.1B.2C.½D.1/3(2009年高考试题14)已知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有四个关于三角函数的命题:其中的假命题是(A)(B)(C)(D)比如3:(2009年高考试题5)理解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意义.能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考试说明》对‘常用逻辑用语’中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要求是:(2007年高考试题1)已知命题,,则(  )A.,B.C.D.(10年5)已知命题:函数在R为增函数,:函数,:,:,:和:中,真命题是,(B),(C),(D),在R为减函数则在命题(A)《考试说明》对‘常用逻辑用语’中逻辑联结词的要求是:了

6、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比如4:《考试说明》对文科古典概型的要求是“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因此对文科学生来讲基本事件的个数的计算,因加强列举法的训练,没有必要将排列组合知识教给学生.(08年文19)为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学生中的普及情况,调查部门对某校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6人得分情况如下:5,6,7,8,9,10.把这6名学生的得分看成一个总体.(1)求该总体的平均数;(2)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这6名学生中抽取2名,他们的得分组成一个样本.求该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

7、数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0.5的概率.比如1:(2008年高考12)某几何体的一条棱长为,在该几何体的正视图中,这条棱的投影是长为的线段,在该几何体的侧视图与俯视图中,这条棱的投影分别是长为a和b的线段,则a+b的最大值为比如5:《考试说明》对三视图的要求: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本题改变了三视图“看图说话+简单计算”的考查模式,让人耳目一新.一方面,试题分寸把握的好,只有一条棱,准确体现高中阶段对三视图的定位,避免了考查向机械制图方向(精确,使用)靠拢的误解,又

8、准确考查考生对三视图的理解.另一方面,对长方体作用的考查,在<课程标准>中强调了长方体的作用.以长方体为依托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三本题凸现了高考试题在知识的交汇点上命题的指导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