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965681
大小:603.78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4-04
《文化制度与国家构成_以_书同文_和_官话_为视角_苏力.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文化制度与国家构成———以“书同文”和“官话”为视角苏力摘要:国家不仅是个地域概念,更重要的是指政治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如何将高度离散的农耕村落勾连、整合并构成一个政治文化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级政府的组织和机构,以进行稳定的政治治理,是古代中国历朝历代共同面临的课题。作为两项重要的文化制度,“书同文”和“官话”,对于军事政治统一即“武功”之后的“文治”不可或缺;对于培养和打造一代代在思想、情感和想象都属于这个国家和文明,而不是仅属于各自出生、居住、生活的农耕社区的政治文化精英群体至关重要;通过这些政治文化
2、精英,读书识字对于历史中国的发生和拓展很重要,“读书写字”关涉持续的历史中国之构成。关键词:文化宪制书同文官话士古代中国作者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北京100871)。欧洲最早期的城邦国家基于城市发生,近现代国家则基于民族发生,国家产生时作为其基础的社会共同体已然存在。但在古代中国的广阔疆域,散落着无数小型农耕村落社区,农耕经济和地理相邻会令很多村落分享一些共同点,但自给自足和交通不便带来的“老死不相往来”,对在广阔疆域上的众多民族和族群构成一个社会共同体不太有利,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一些制度安排,使分散在各地人
3、们构成一个社会共同体,并产生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作为制度的,有别于作为法律的,宪法的基本功能是以社会共同体为基础构成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政治共同体,即国家,并通过国家各种正式制度的安排及其产出的公共品增强共同体的政治文化凝聚力。很多中国法律人容易将这个制度构成意义上的宪法混同于另一种“宪法”———仅关注宪法文本和条文规范解释和司法的“宪法性法律”(在美国是constitutionallaw,在英国则是thelawofconstitution)。①而“构成”(constitute)恰①在今日西方国家,这种区分毫不含糊。在美国和
4、英国,所有宪法教科书都只会冠名“宪法性法律”,从未有冠名“宪法”的。而在世界各国,宪制不仅一直早于和大于后出的文本宪法,更是一直大于更晚近的因司法审查才出现的宪法性法律。典型的例子,·78·文化制度与国家构成恰是西文宪法这个词(constitution)的原初和基本含义。为避免鱼目混珠,本文用“宪制”指涉,将一定地域内高度离散的民众“构成”一个有文化/社会/政治认同和有效政治治理的国家(commonwealth)的各种长期稳定和基本的制度。作为一个政治社会和文化共同体,历史中国之构成首先是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基本制
5、度的塑造,本文则集中关注的是“书同文”和“官话”这两项文化制度。前者是识字,后者则主要有关读书或古代读书人(士)之间的说话。本文将集中论证为什么读书识字对于中国很重要。这首先对于追“武功”(军事政治的统獉獉獉獉一)而来但历来又高于“武功”的“文治”(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统一)必不可少;而“文治”大致相当于韦伯讨论的“官僚制”和“以官僚专业人员支持的合法权威”,①即专业人员依据规则的治理,就是古代农耕中国可行并与当时经济社会语境大致适合的法治形态。读书写字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的根本,它们有关中国的构成,是古代中国的文化宪制。一、
6、书同文许多研究都一再指出文字的出现与政治无法分离,是政治中心通过代理人对较大区域进行规则统一的治理所必备。②中国古代甲骨文和金文的记录,无论有关祭祀、战争、自然灾害还是异常天象,均为当时的国家大事。商、周的疆域已相当辽阔,③尽管众多事务是地方和地域性的,但总还有些全国性的或跨地域的政治事务,如平乱或合作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一定要在诸侯国之间协调统一行动,通过文字①如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沃尔特·白哲特:《英国宪制》,李国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①MaxWe
7、ber,EconomyandSociety:AnOutlineofInterpretiveSociology,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8,pp.217-223,954-956,973-978.②“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费孝通:《再论文字下乡》,《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页);JackGoody,ed.,LiteracyinTraditionalSocieties,Cambridge:CambridgeU
8、niversityPress,1975,pp.1-2,27-36;AnthonyGiddens,TheNation-StateandViolence:VolumeTwoofaContemporaryCritiqueofHistoricalMaterialism,Berkeley:Universityof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