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艾滋病诊疗指南.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年4月第24卷第2期ChinJInfectDis,April2006,Vol.24,No.2·133··诊疗指南·艾滋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制订艾滋病不仅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且已影响到经济者共用注射器的静脉药物依赖者进行医学检查和HIV检发展和社会稳定。受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国内有测,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关专家,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并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二、病原学特征果,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订了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下简称指南)。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直径约100~120
2、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合理的诊疗措施。现代医学的发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的诊断技术和防治方法将所必需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RT,P51/P66),整合酶不断出现,本指南将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进展定期进行修(INT,P32)和蛋白酶(PI,P10)。核心外面为病毒衣壳蛋改和更新。白(P24,P17)。病毒的最外层为包膜,其中嵌有外膜糖蛋一、流行病学白(gp120)和跨膜糖蛋白(gp41)。艾滋病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以来,很快在全球肆虐,HIV基因全长约9.8kb,含有3个结构基因(gag、pol、截至2
3、003年底,估计已造成6900万人感染,其中约2700env)、2个调节基因(tat反式激活因子、rev毒粒蛋白表达调万人死亡。艾滋病在1985年传入我国,截至2003年底,专节子)和4个辅助基因(nef负调控因子、vpr病毒r蛋白、家估计我国现存活的HIV感染者约84万,其中艾滋病患vpu病毒u蛋白和vif毒粒感染性因子)。者约8万。我国的艾滋病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HIV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各基因的变异程度不向一般人群扩散,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同,env基因变异率最高。HIV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包括流行范围广,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高峰期。逆转录酶无校正功能导致的随
4、机变异、宿主的免疫选择压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以下称HIV/AIDS力以及药物选择压力,其中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耐患者)是本病的惟一传染源。药性的重要原因。传播途径:HIV主要存在于HIV/AIDS患者的血液、根据HIV基因差异,将其分为HIV21型和HIV22型,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通过性接触(包括同性、异性和两型间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40%~60%。目前全球流双性性接触)、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用针具静脉吸毒、介入行的主要是HIV21(本方案中如无特别说明,HIV即指性医疗操作等)和母婴传播(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三种途HIV21)。HIV21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型,包
5、括M亚型组径传播。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以及共用厕(主要亚型组)、O亚型组和N亚型组,其中M组有A、B、所、浴室、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C、D、E、F、G、H、I、J、K11个亚型。此外,近年来发现触,不会传播艾滋病。多个流行重组型。HIV22的生物学特性与HIV21相似,但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HIV的感染与人类的行为其传染性较低,引起的艾滋病临床进展较慢,症状较轻。密切相关,男性同性恋者,静脉药物依赖者,与HIV携带者HIV22型至少有A、B、C、D、E、F、G7个亚型。经常有性接触者,以及经常输血者如血友病患者,都属于高我国以HIV21为主要流行株,已发
6、现的有A、B(欧美危险群体。B)、B′(泰国B)、C、D、E、F和G8个亚型,还有不同流行疫情报告:一旦发现HIV/AIDS患者,应立即向所在重组型。1999年起在部分地区发现并证实我国有少数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HIV22型感染者。及时发现并鉴定HIV各种亚型对于追医学管理:遵循保密原则,加强对HIV/AIDS患者的踪流行趋势、及时做出诊断、开发新的诊断试剂和新药研随访,提供医学、心理咨询。制、疫苗开发均具有重要意义。预防措施: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正确使用安全套,进行HIV需借助于易感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包括第安全性行为;不吸毒,不共用针具;普及无偿献血,对献血员一受体(CD4,主要受体
7、)和第二受体(CCR5和CXCR4等辅进行HIV筛查;加强医院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控制医院交助受体)。根据HIV对辅助受体利用的特性将HIV分为叉感染,预防职业暴露感染;控制母婴传播。对HIV/AIDSX4和R5毒株。R5型病毒通常只利用CCR5受体,而X4患者的配偶、所生的子女、性接触者以及与HIV/AIDS患型病毒常常同时利用CXCR4、CCR5和CCR3受体,有时·134·中华传染病杂志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