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917773
大小:10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31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梳理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二、在下面有古今异义有词语上做上记号,并写出它的古义和今义:河内凶:古义:今义: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今义:或百步而后止:古义:今义: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今义:谷不可胜食也:古义:今义:数罟不入洿池:古义:今义:树之以桑:古义:今义: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今义:三、写出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一)食:谷不可胜食也:狗彘食人食:(二)时:不违农时:无失其时:(三)以:请以战喻:可以无
2、饥矣: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四)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五)然:河内凶亦然:填然鼓之: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赵太后曰:“然”:四、词类活用(一)找出本文中名词作动词的五个词语并解释:(1)解释:(2)解释:(3)解释:(4)解释:(5)解释:(二)找出本文中动词作名词的两个词语并解释:(1)解释:(2)解释:(三)形容词作动词(四)找出本文中有使动用法的一个词语并解释:(1)解释:五、(1)找出本文中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2)翻译本文中的固定句式: 1、直
3、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3、数罟不入汚池,鱼鳖不可胜食也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67、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8、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六、《寡人之于国也》阅读 1.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王如知此,则无
4、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D.是谁之过与 2.选出“之”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填然鼓之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④寡人之于国也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⑥申之以孝悌之义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④/②③/⑤⑥/⑦B.①②/④/③⑤/⑥⑦C.①⑦/②③/④/⑤⑥D.①⑦/②③/④⑥/⑤ 3.对“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B.体察邻国的政令,不如我这样用心的 C.考察邻国的政治,不如我的用心D.了解邻国的政令,没有像我这般用心的 4.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
5、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A.兵器拿到手,(士卒们就)抛下武器而逃跑B.兵器已经接触,(士卒们)抛下盔甲拖着武器逃跑C.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丢下大部队拖着武器逃跑D.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甩下盔甲、武器走了 《劝学》知识梳理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l)有生輮知2、试译难句:(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阅读1.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已:已经 B.木直中绳中:合乎C.声非加疾也疾:强 D.圣心备焉 备:具备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C.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取之于蓝 ②寒于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
7、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A.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B.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C.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D.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5.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
8、累,才能获取渊博的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步。B.“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