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849563
大小:10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31
《常 规 课 堂 教 学 评 价 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常规课堂教学评价探讨山东实验小学解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评价制度滞后的矛盾已成为新课程实验的核心环节。其中,用什么标准去评价新课程的教学,更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教学改革实践表明,传统的评价机制已成为课改障碍,评价改革的进程将严重影响新课程的贯彻实施,影响新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课程改革中应重视课堂教学评价问题的研究。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如何认识一堂课的好坏,依据什么标准、采用什么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导向,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常规课堂的基本定位所谓常规课堂是针对目前的公开课、观摩课来说的。以小学为例,小学教师每学期一般上课时数为360节,每学期
2、每位教师执教公开课、观摩课平均不足3节,也就是说,领导、同事看到的教师上课时数最多占总上课时数的1%,而看不到的则占到99%,这个占总上课时数99%的课就是我们所说的常规课,这种课一般没有外来的观众,没有挑剔的评委,一切均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课;多年来,常规课堂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鉴于我国特有的教学环境,领导、老师一般是不好意思随便不打招呼去听别人的课的,专家、学者更难了解没有刻意准备的家常课,学校领导的意图、新的课程理念、新进的教学方法很难在这里落实。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就是这个地方一一常规课堂。我们研究的课堂教学评价也是围绕常规课堂展开的。二、学习形式与学习结果的定位每
3、个学科都有各自的主体学习形式,这是由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对教与学,特别是学生的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语文学科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英语学科中“本《标准》以学牛〃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各学科《标准》中不光对学生发展提出了总目标,学段目标,还有具体目标,这些目标就是我们追求的学习结果。这种学习结果实现的前提不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大量的作业练习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
4、式,让学牛学会的,也就是说,用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学习形式,达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结果。三、课堂评价的主体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评价的对象不同,评价的标准不同;评价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不同,评价的标准也不同。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中心,主要看教师的水平如何。大体上遵循以下六大要素:教学冃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材掌握如何、教法运用是否灵活、教态是否自然。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板书是否工整等,这些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看教师把教材教得如何,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主体一一学生。这种以教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一方而,
5、将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一个不适宜的位置,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的着眼点本末倒置,这种教育价值的导向错位必将把课堂教学引入歧途。新的课堂评价可以大胆地将观察课堂的冃光由教师转向学生,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来反映教师的教学状况,来体现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慕本观念,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另外,课堂教学评价是服从和服务于课程改革的,因此,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也必须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冃标相一致,突出和推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的落实和“着力培养新一代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冃
6、标的实现。U!在我校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中,倾向于真实性、实用性、科学性,概括起来有三个方而:以课程标准的三维冃标为指向的课堂教学评价(评价的三个模块:即时效果、累积效果、游离效果);以诊断、改进教与学为冃的,为教学决策服务的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1、累积效果评价课堂教学是一个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又是一个动态、多变的认识与实践过程,一节课很难全部反映这个过程的诸多因素及所有情况,因此,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着眼于教学全过程,做为一位教师,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和学生特殊能力的强弱与平时教学关系密切,我们不能根据教师所讲的一节课就断定教师的业务水平的高低,学生的整体素养是评
7、价教师一而镜子,累积效果就能很好地折射出教师平时是怎样教学的,效果怎样,其实,累积效果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达到相应阶段三维冃标发展的的程度(简称阶段性冃标达程度)。2、课堂即时效果评价学生学习状态评价,这是课堂教学即时效果评价的核心,主要分为三个方而。(1)交往状态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相互尊重、理解、平等。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学生和课程之间是否能保持多向、丰富、适宜的信息交流。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学生和课程之间是否能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