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比较--专业论文.doc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比较--专业论文.doc

ID:52847740

大小:9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31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比较--专业论文.doc_第1页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比较--专业论文.doc_第2页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比较--专业论文.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比较--专业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5):512-513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比较丁晓明贾利中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13003)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复方丹参滴丸;消心痛;药物疗法搞要病程23个月典型劳力性心绞痛患者102例随机双盲分为两组,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组52例,消心痛治疗组50例,疗程8周。结果:①抗心绞痛心电图改善及降低血脂3方面的疗效,复方丹参滴丸组疗效显著优于消心痛组(P<0.05〜0.01),且副反应轻微。中图法分类R541.405消心痛12广泛用于冠心病治疗,但长期服用易产生耐药性,为了选择更适合患者长期服用的药物,1995年以来,我们采

2、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52例,并与消心痛治疗比较,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符合WHO诊断标准的稳定型心绞痛102例,其中男74例,女28例,年龄46〜74岁,病程1〜3.5年,其中:阵旧性心肌梗塞16例,合并高血压病28例,合并糖尿病17例,合并高脂血症51例。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复方丹参滴丸组52例,消心痛组50例。1.2治疗方法:高脂血者停用降脂药。复方丹参滴丸予治疗组,10粒tid.为对照纽。疗程皆为2个月。1.3疗效判断标准1.3.1心绞痛症状:显效:心绞痛完全消失或减少发作次数超过治疗前90%以上者。有效:减少次数超过治疗前50

3、%以上但末达到90%者。无效:心绞痛症状无减少或减少次数不足治疗前总数的50%者。1.3.2心电图改善:有效:治疗后ST—T恢复正常或山明显下降恢复到接近正常,负荷心电图试验阳性转为阴性者。无效:治疗后无改变。负荷心电图试验仍为阳性者。1.3.3观察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采用DMS—4型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应用时域分析法,测定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止常R—R间期标准差(SDNN)为非止态分布转换为対数成近似止态分布,然后再进行检验。1.4结果1.4.1两组心绞痛症状和ST—T改善疗效比较。见表1表I两组疗效比较[n(%)]n显著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心绞

4、痛复方丹参滴丸组523612448(92.2)消心痛组502619515(90.0)P<0.05>0.05心电图ST-T改变复方丹参滴丸组52331933(63.5)消心痛组50262426(52.0)P<0.011.4.2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及降血脂疗效比较,见衣2表2两组治疗前后R-R间期、降血脂疗效比较(x±s)n治疗前治疗后PR-R间期(ms)复方丹参滴丸组52•1.21+0.184.42±0.26<0.01消心痛组504.28±0.214.22+0.20>0.05TC(mmol./L)复方丹参滴丸组235.83±0.564.51±0.53<0.0

5、5消心痛组185.72+0.635.56±0.45>0.05TC(mmol./L)复方丹参滴丸组124.28±0.733.40±0.32<0.01消心痛组94.33+0.824.02±0.32>0.051.4.3副作用:复方丹参滴丸纽中2例原有慢性胃炎患者服药一周后有胃部不适,经对症处理后消失。消心痛组中11例取药后面红、头痛、头晕,2例因头痛加重伴有恶心而停药。两纽病人治疗前、中、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清钾钠氯检查均无异常。2讨论复方丹参滴丸是纯中药滴化剂,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使瘀血祛除,气血调和,从而起到治疗胸痹心痛的作用。研究证实j引具有扩张冠状动

6、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昴及显著的抗血小板表面活性及聚集作用。并有抑制脂质氧化和抗氧化损伤.降低血液粘度及总胆固醇的作用。消心痛系硝酸盐制剂,除直接扩张冠状动脉,増加冠脉血流量,述通过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少静脉冋流,减小心肌收缩力和氧耗量,从而缓解心绞痛发作。本文比较两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发现,复方丹参滴丸在缓解心绞痛艶效率、缺血性心电图恢复、心率变异性及降血脂等方面均较消心痛纽为优,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参考文献:1.沈文锦,综述.心率变异性检测及其临床应用,心功能杂志,1995,(3):1662.赵国芳等.丹参对心肌缺血时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中国病

7、理生理学杂志,1987,(3):1973.江文徳等.丹参及另两种水溶性丹参成份抗心肌缺血和对冠状动脉作用的研究.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82;9(1):13收稿日期:1998-10-1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