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pptx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pptx

ID:52778239

大小:252.21 KB

页数:46页

时间:2020-03-11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ppt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ppt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ppt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ppt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pptx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了解《荀子》一书及荀子的思想,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背诵全文。2.理解本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3.理解本文关于学习意义的论述,思考作者的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素养目标劝学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时人尊称他“荀卿”。曾到齐国游学,后三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人类可以靠主观努力去认

2、识它,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在政治上,他提出“法后王”,主张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在人性问题上,他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恶的本性。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荀子在教育目的上与先哲保持一致,即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圣人”。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与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

3、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且荀子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的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多是天下贤士,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资料链接诸子大成——《荀子》荀子“序列著数万言”,现存的《荀子》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全书论说极广。《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文章

4、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荀子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总之,荀子的文章气势雄浑,总结了治学经验,为后世所传诵。其思想被称为集先秦诸子之大成。关于“(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荀子认为蟹性浮躁,心不专,自己不能挖洞,没有蛇鳝的洞穴就不能安身,这是不符合蟹的生活规律的。生物研究者认为,蛇鳝会挖洞,蟹也会挖洞。蛇鳝是利用天然的缝隙,把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

5、蟹只是偶尔存身于蛇鳝之洞穴,并非自己不会挖洞。认为蟹不会挖洞,是观察不全面造成的错误认识。课文探究1.本文题为“劝学”,其中,“劝”为何意?以此为题,有何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在文中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2.课文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它与文章其他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1)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指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作者是借助在学问品行上成功的人士的话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比自己直接说更有力

6、量,更令人信服,使观点更具权威性。(2)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重大,所以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3)中心论点与各部分之间是总领和分述的关系。(1)五组比喻句分三层意思:①“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②“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③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推论出人只要肯下功夫学习和参省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2)这三层意思呈递进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3.朗读第二段分析:本段运用了五组比喻句,这几

7、组比喻句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1)作者先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2)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要善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的重要性。4.朗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使用五个比喻句谈到了与学习紧密相关的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这十个句子可以分为三层意思:(1)作者用“积土”“积水”“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四个比喻反复说明积累的重要性;(2)作者用“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四个比喻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

8、就;(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