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780125
大小:486.63 KB
页数:39页
时间:2020-03-12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4课促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下册.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了解蒲松龄生平经历及《聊斋志异》的相关内容以知人论世。2.抓住小说的叙事线索,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3.体会小说辛辣的讽刺意味,明确其深刻的社会意义。素养目标促织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自小醉心科举。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试不第,七十一岁才援例为岁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
2、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他以毕生精力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作品。《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逸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作者简介题目解说“促织”,蟋蟀的别名。以“促织”为题,点明写作对象,表明文章内容是围绕“促织”展开的。写作背景清初统治者注意整顿吏治,但不能彻底扫除
3、贪官污吏,更不能消灭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蒲松龄写作的《聊斋志异》,从侧面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对人民的镇压与剥削。他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封建官吏横行无忌,豪绅恶霸鱼肉乡里,底层人民大众哀告无门的社会面貌,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促织》一文中有所体现。由于清代大兴文学狱,故作者只能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在封建社会仍具有普遍意义。课文探究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有什么深意?点题,开宗明义,揭示矛盾产生的社会根源。“宫中”二字把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为主人公成名
4、一家悲剧性的遭遇做了充分的铺垫。成名妻子求神问卜得佳虫——这个情节提炼了当时社会中人们陷入绝境时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的现实,但神灵的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的情节,实际上反映了成名夫妇现实中已无生路。2.写成名妻子求神有什么深刻用义?成名一夜未眠,愁的不是儿子的安危,而是上哪儿捉蟋蟀,眼看期限在即,交不了差,唯有死路一条,真是一筹莫展,愁肠百结。儿子的生命竟然不如一只小小的蟋蟀,作者写来真是满含悲愤。3.成名“目不交睫”“僵卧长愁”是担心儿子的安危吗?少年第一次“笑”,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这一
5、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对成名促织轻视鄙夷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挑逗促织,但促织“仍不动”,于是“又笑”,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跃然纸上了。4.少年“三笑”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围绕一只小虫,成名的心理活动由“惴惴”到“大喜”,由“大喜”到“失色”,又由“失色”到“惊喜”。他的内心变化,写得错落有致,时悲时怒,时喜时愁。人物的心理变化与其命运紧密联系——区区小虫关系着成名一家之祸福安危,得之则化祸为福,失之则大难临头,给人以更加真实的
6、感觉,使人物的形象也更加丰满。5.成名捕得小虫之后,和“蟹壳青”搏斗时作者用哪些词语写出了他的心理变化?有什么深层含意?内容小结主题归纳本文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遭遇,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抚军县令里胥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深入探究①故事始终围绕促织之得失这一主线安排情节。②情节波折:波折一——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波折二——神巫指点,成名得虫;波折三——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波折四——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
7、因祸得福。③这样写的妙处: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避免了平铺直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的跌宕起伏,充实、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1.文章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这样安排有何妙处?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从这方面说,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其他任何一种动物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人不愿成为人,而甘愿变成一只虫子。这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呢?在人与蟋蟀的关系中,人是弱者,是蟋蟀把人折磨得走投无路,是蟋蟀紧紧地掐住人的脖子,人与蟋蟀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宁愿自我否
8、定,而魂化成一只蟋蟀。这种否定,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它以寓言的形式影射了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2.成名之子魂化蟋蟀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促织》的结尾没有摆脱传统小说的喜剧结局,但正是这种喜剧结局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