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753965
大小:6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30
《试论声乐教学中歌曲的艺术处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声乐教学中歌曲的艺术处理摘要:歌曲演唱这门学科综合性、系统性和关联性都是极强的,歌曲制作者的个人情感、时代特征、人物风貌都会通过歌曲的演唱表现出来,只有对歌曲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才能反映出作者的本意。关键词:声乐艺术;艺术表现;演唱;节奏;风格作为声乐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声乐教学中的艺术表现与处理应该引起教师高度的重视,开展声乐教学的时候,耍着力提高学生对作品处理的能力,向纵深方向挖掘作品的内在含义和时代特征,对作品有一个透彻的理解,为了达到以上几个方面的目的,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环节。一、熟悉与了解作品1•要熟读歌词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
2、在朗读歌词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使用普通话来读,此外,歌词中的的语句也是具有语法特征的,注意句末的押韵,学生如果能够背唱就可增强对歌曲的印象与理解,更易于情感的表达与流露。2•熟悉歌曲的节奏及其旋律线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所在,是乐感的核心组成部分。演唱好一首歌的前提就是把握好这首歌曲的节奏,上行、下行、平行是歌曲屮常见的三种旋律线,这三种旋律线并不一定独自出现在歌曲当中,在歌曲中互相结合的现象也能看得到。3•注意歌曲的调式、调性调式、调性对正确表达歌曲的情感内容所起的重大作用不容忽视。如果想表达欢快愉悦的情感,歌曲通常使用大调式,如果情绪比较
3、低调,有着淡淡的哀愁存在其中,则会使用小调式。半然这也并非绝对,特殊情况也是存在的。二、了解掌握歌曲作品的时代特征及其演唱风格为了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增强对歌词内容的记忆,掌握歌词想要表达的实际内涵,了解歌曲所处的时代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无论是时代的历史条件,还是时代的精神面貌,甚至是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背景,学生都要有全面的了解和仔细的认知。因为,文化是当时社会的体现,而歌曲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所以,学生如果能够通过了解当时的时代来结合作品中人物的个人经丿力和情感态度,就会对歌曲产生全而的了解。鉴于每一首歌曲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4、,所以,对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一个熟悉而又全血的掌握也是必须做到的。对歌曲进行演唱的时候,演唱者要想激发现场的活力与激情,增强歌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准确地把握所演歌曲的风格。学习声乐的一部分学生对作品的风格完全忽略掉,有时候竟然发生不知道自己所唱歌曲属于哪个国家的情况,殊不知只注重声音透露的表演不会给听众带来任何的听觉享受。既然声音表演中存在这种问题,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着手去解决。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歌唱观念,声乐教师要开展必要的引导,歌唱的时候不能单纯地只注重声音的发出,情感的流露才最重要。这样做的前提和基础是声乐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
5、教学知识,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除了开展面对面的教学外,学生有冃的地阅读相关书籍也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声、曲、调等专业的基础课也不能忽略掉,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必要前提,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歌唱观念,走出歌唱误区。三、关于作詁的“二度创作”“二度创作”这个过程简单來说就是把歌曲的内在技巧和演唱者的外在表现实现有机结合。1•注意歌曲的速度不同歌曲的演唱速度是不尽相同的,而且対速度都有着明确的标记。如,古笛作词、黄有异作曲的歌曲《赶墟归来啊哩哩》,这是一首有引子和尾声,比较欢快的分节歌。此曲在演唱“鸟儿声声”四个字时,要采
6、用断开的慢速。然后回原速,用这样的速度变化也能有效反衬主人公的欢乐心情。第二小结“啊哩哩”渐快,第三小结恢复原速。2•歌曲语气的把握如果探究哪种艺术形式实现了音乐与文学的真正结合,那么答案非声乐表演莫屈。对文学作品情感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朗诵者的语气的影响,声乐演唱也不例外,对声音作品的二度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演唱者的语气处理。2.歌曲高潮的处理所谓的歌曲的高潮,指的就是歌曲屮表达情感最强烈的地方,歌曲结尾时的最高音或接近结尾的高音是高潮时最明显的表现。有的作品没有非常明显的高潮点,如《摇篮曲》的最后一句“妈妈都给你”、正月里来中的“多捐些
7、军粮也是抗战”,这都是作品情感的高潮。总的来说,对于歌曲的艺术表现与处理而言,不同的演唱者有着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因为演唱者各自的精神风貌、歌曲的内在含义、时代特征、生活体验等各方面主客观因素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进行声乐表演的教学当屮,不能单纯地强调表演技巧而置音乐作品的实际内涵于彻底的不顾,要注重学生综合索质的培养,增强学生在声乐表演方面的综合能力。参考文献:[1]张律•声乐教学中的歌唱艺术处理[J]•美与时代,2003(08).[2]张红漫,陈燕•论歌曲的艺术处理[J]•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1).编辑马燕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