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检测分析【临床医学参考论文开题报告】.doc

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检测分析【临床医学参考论文开题报告】.doc

ID:52737545

大小:6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30

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检测分析【临床医学参考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1页
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检测分析【临床医学参考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2页
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检测分析【临床医学参考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3页
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检测分析【临床医学参考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检测分析【临床医学参考论文开题报告】.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临床医学论文•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检测分析作者:刘兴态,郑霞,王红,刘汉涛【摘要]日的:探讨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变化勻高血压病患者的关系。方法:通过对124例高血压患者和104例非高血压健丿隶人(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的测定値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高切变、低切变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纤维蛋白原等多项指标及血脂结果与对照组差斤有显著性(P<0.01或PvO.05)。结论: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的异常,通过对其测定,可以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高血压;血液流变学;

2、血脂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一种疾病。也是造成肢体偏瘫、心力哀竭、脑梗死、脑出血、肾衰竭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因高血压病发生致残致死的病例屡见不鲜。其危害不仅取决于血压的高低,还与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如吸烟、血脂异常、血流变异常、糖床病等密切相关〔1〕。本文对12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综合指标分析,为临床进行药物治疗及预后观察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硏究对象124例高血压患者'均为本院2005年8月至2007年1月住院及门诊患者'诊断标准依据2000年我国高血压联盟制定的高血

3、压防治指南〔2〕。其中男76例,年龄36岁〜81岁,平均年龄(51.8±9.8)岁;女48例,年龄38岁〜78岁,平均年龄(52.6±9.3)岁。104例对照组均为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同年龄段人群,均未发现有高血压史,其中男65例,年龄38岁〜76岁,平均年龄(52.1±8.7)岁;女39例,年龄37岁〜80岁,平均年龄(51.6±9.6)岁。1.2仪器及方法所有检测者均清晨空腹静脉取血,其中一管不抗凝,待血液凝固后分离血清用于血脂检查;另…管用肝索抗凝,做血液流变学检査。血脂测定:酶法测定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

4、直接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以上试剂由四川迈克公司提供,仪器使用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流变学检测: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均采用FASCO-3010A型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测定,所有检查均在4h内完成,并严格按照我科编写的作业指导书(SOP文件)进行操作。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的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2结果见表1。表1高血压患者组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比较(略)2.2124例高血压患者组与对照组血脂检测结果比较见表2。表2高血压患者组

5、与对照组血脂检测结果比较(略)3讨论从表1可知,高血压人群血流变学指标111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吋间、血沉、血浆粘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vO.01或PvO.05),说明高血压发病机制中除神经体液因子外,血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血凝能力增加可能也起一定作用,高血压患者的血液处于高稠、高粘、高凝状态。有易形成血栓的趋势,容易并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对这种患者应给予重视,采取降低血粘度,改善血液流变性措施,对预防高血压伴发心脑血管疾病的

6、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从表2可知,高血压人群血脂检测中TC、TG、LD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vO.05)。由于高TC和LDL可致广泛的内皮功能异常,促进动脉硬化的发展,继而可引起血管阻力的改变,外周阻力增加是高血压病的最终坏节。同时由于血脂带正电荷,能使红细胞、血小板表面负屯荷相互结合,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导致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浆粘度增高,也加大了外周阻力。因此,高血压不仅有血压的增高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常伴有血脂的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及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是冃前公认的两大可控制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3〕,对高血

7、压病患者每年进行血流变、血脂检查,根扌居结果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在降压治疗基础上及时采用改善血流变、血脂的治疗措施,使血流变、血脂得以改善。对高血压病的治疗、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参考文献】〔1〕何秉贤•高血压防治的新观点和老问题〔J〕•中国医刊4999,34⑶:23・〔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0,8(2):103112.〔3〕林伟华,陈华英•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