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725825
大小:7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30
《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高职教学模式探讨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高职教学模式探讨钟建伟(重庆交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400042)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讨,来发掘适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关键词:建构主义高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高等职业教育性质、定位等问题己取得基本共识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已逐步转向人才标准、课程改革、实训模式等的研究,但对于如何落实这些教育H标和研究成果、如何通过关键的课堂教学环节上实现人才培养计划,还缺乏具体细致的研究。本文拟通过讨论现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对于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来探索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
2、学方法。一、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观在过去二十年屮,教育理论研究从现代心理学研究屮汲取营养,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逐步被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学习理论取代,成为当代教育观念的主流。近年來,认知学习理论的-•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步流行。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产生日益广泛、深入的影响。(一)结构建构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来的。皮亚杰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一
3、•定的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屮,主体才能做出反应。因此从功能上说,智慧是一种高级的能动适应,从结构丄说,智慧本质上就是一系列不同层次的认识结构的发展和构造。认知结构的功能(适应环境的功能)不变性和认知结构的结构可变性的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两个立论基础。功能不变性的最基本含义是“适应”的本质不变,皮亚杰提出了完整的同化一顺化学说以阐明适应的过程。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屮,顺化是指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吋所引起的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展,而顺化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保持同化与顺化的动
4、态平衡,才能实现主体与环境的良好适应。即为个体能用现有的认他结构去同化环境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为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刺激吋,平衡即被破坏。而顺应(修改或创造新结构)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在“平衡一一不平衡一一平衡”的动态循环屮,个体的认知结构为了“适应”的不变性而逐步建构起来。总之,主体的一切认识都离不开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化功能,它们是“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同化于己)与“认知结构顺化于外物”(顺化外物)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认知结构产生的源泉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活动,在相互作用的活动屮蕴涵着双向建构,即环境信息内化以形成认知结构(内化建构)
5、,同时,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认知结构运动于环境以改造环境(外化建构)。换言之,内化建构本身体现了个体对环境信息的顺化,而对外化建构来说,个体此吋把认知结构运用于外物,使客体纳入于主体认知结构之屮,不断运用主体在先已内化的认知结构改造客体或环境,这一过程自然体现着同化作用。基于这种双向建构学说,皮亚杰认为儿童关于现实的概念,不是一•种“发现”而是一种“发明”。换言之,概念(如空间、时间、因果性等)不是预存于内,后天逐步显现出来,也不是预存于外,等待儿童去发现。儿童必须自己去构造,构造就是发明。(-)建构主义学习观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较好地发现
6、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说明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概念是如何建构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因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这些问题有以下基本观点。1.关于知识建构主义者强调,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出现新的假设,产生新的知识;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屮,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血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作;③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别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有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7、,因为这些理解貝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止确的唯i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我们不能用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木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貝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來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血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2.关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