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西关打铜工艺千锤方成器百载有余温.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西关打铜工艺千锤方成器 百载有余温2018年01月05日来源:南方都市报 60岁的苏广伟坚持手工打铜,他打出15厘M深的铜盆,令外国艺术家赞叹不已。 铜器除了传统的日常用品,还有新式的风铃等工艺品。 手工敲打的铜器上有千百个“花印”。 焊接壶嘴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技术活。 打制成型后,还在铜器上刻图案。广州名片文化遗产系列总第95期 候选名片94号西关打铜工艺提名辞 铜造的喜盘、铜打的汤婆子、铜碗筷、铜边炉锅……由手工匠千锤百炼而成的铜器皿,曾经是每家每户必备之物。然而时下,遍寻广州,唯独西关的一家老铺还敲着羊城最后的打铜声,延续着这一
2、传统的手工技艺。b5E2RGbCAP索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地区已进入青铜器时代。广州考古发现最早的铜器要算南越王墓精品,铜器工艺一直未中断过。明清时,广东铜锡器制造多集中在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广州、佛山、潮州等。p1EanqFDPw 到了清末民初,广州铜锡器制造业达到鼎盛,打铜行工人数量超过2000。很多人喜欢用这种传热快、耐用兼“保值”的铜碗、铜筷等铜具。西关的大户人家家里都有整套铜制的锅碗瓢盆“镇宅”,小康人家也都有几件铜器傍身。DXDiTa9E3d唯心铜制的“汤婆子”,延续几代人的温暖记忆 正值隆冬,家家户户都忙着把取暖的
3、器物翻出来。条件一般的,有电热毯、暖水袋;好一些的,有暖风机甚至“浴霸”。然而,躲在家中储物柜角落的一个圆形铜壶,却始终让我十分好奇。母亲说,那是从前过冬用的宝贝,名叫“汤婆子”,是外婆一辈传下来的。RTCrpUDGiT“汤婆子”,何物也?其实就是暖足瓶,以铜锻打而成。扁扁的圆壶,底阔上敛,壶口开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母亲说,这种形状的设计是为防止漏水。手捧这个黄灿灿的“汤婆子”,摸着壶身细腻密布的锤印,一条焊接线流畅地贯穿壶体中部,足见打铜师傅的功力。5PCzVD7HxA 在没有电热毯、暖水袋的旧社会,只要把开水灌进“汤婆子”,再以棉布将“汤
4、婆子”包裹,放在被窝,晚上睡觉便可暖和很多。不仅如此,“汤婆子”还不会发出暖水袋的臭胶味,而且保温时间特别长。一个冬夜过去,壶里的水仍是温温的。jLBHrnAILg6/6 母亲说,那时对于一个家庭而言,铜是弥足珍贵的。加上铜质的经久耐用,于是不少铜制器皿都变成了“传家宝”。一个铜制“汤婆子”,一个铜盆,一个铜的梳妆盒……从外婆的手中传到母亲,再由母亲交给女儿,代代延续。xHAQX74J0X 今天,走进西关仅剩的铜器铺,店内装载的,满满都是平常百姓家曾经的“传家宝”。现在有金有银,谁会当铜是宝?电子化、机械化普及甚广,手打的又累又辛苦,谁又会
5、再坚持?店主的一句话颇为震撼:LDAYtRyKfE“打铜就是不断地敲击,细心地打磨,没有太多技术可言,唯一的要求就是不怕苦、肯做”。原来,我们所遗忘的、缺少的,恰恰就是坚持的精神。Zzz6ZB2Ltk 家中电热毯、暖风机一应俱全,但那个黄灿灿的“汤婆子”仍然被母亲保存于储物柜一角。长辈说得好,这个兢兢业业的“汤婆子”是个念想,承载着祖孙几代人的浓浓亲情和温暖回忆。于是,那一夜,我也学着用开水灌满“汤婆子”,拥着温暖也拥着母亲满满的爱,沉沉睡去。dvzfvkwMI1传·奇百年前广州打铜业达到鼎盛,如今难以恢复旧时风貌 在当今的时代,塑料制品
6、以其轻巧、成本低廉而取代了原来的金属手工制品,几乎占领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时下难以寻觅铜制生活用品的踪迹。但如果时光倒流100年,你会发现铜锡业之鼎盛,是超乎想象的。rqyn14ZNXI清末民初,“十三行”兴盛带旺打铜业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地区已进入青铜器时代。广州考古发现最早的铜器要算南越王墓精品,铜器工艺历代延续一直未中断过。明清时,广东铜锡器制造多集中在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广州、佛山、潮州等。EmxvxOtOco 据在世的少数几名老艺人回忆,清末到民国初期,广州铜锡器制造业达到鼎盛,打铜行工人数量超过2000。当时,很多人
7、喜欢用这种传热快、耐用兼“保值”的铜碗、铜筷等铜器具。西关的大户人家家里都有整套铜制的锅碗瓢盆“镇宅”,小康人家也都有几件铜器傍身。西关人家之所以盛行用铜器,还与“十三行”的商贸生意越做越大很有渊源。“鬼佬”到十三行经商并在附近安家后,就开始在周边找平时他们用惯的铜器皿。但由于当时西关人根本不懂打铜技术,于是就从江浙一带请来师傅学着制作,根据“鬼佬”的要求制作铜器生活用品。当时就有谚语称,“苏州样,广州匠”。SixE2yXPq5 后来,当学徒的西关人逐渐当上老板经营铜器铺,广州的光复路、人民中、人民北一带在上世纪50年代,就成了非“旺”的“打
8、铜街”。根据资料载,那时,“入黑白铅则为熟铜,入锡则为生铜,各器均由工人制成,寄卖于铜铁店,销行内地各埠及西、北江”。6ewMyirQFL上世纪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