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709032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29
《于永正谈文本细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于永正谈“文本细读”一、多读 文本细读是个很好的理念,细读的前提是多读。教材必须反复读,只读一遍两遍是不会有什么感觉的。 初读《圆明园的毁灭》,觉得课文不怎么样,读着读着,读出味来了!这时心头一热,很激动。第二自然段写什么?原来是写圆明园的布局呀!这布局写得多巧妙啊!一个“众星拱月”作了形象的概括。这是“鸟瞰”。接下来三、四自然段则是走进圆明园,在园内看到的景、物。先写建筑:那里有“金碧辉煌的殿堂”……这段描写角度多么巧妙:有大有小,大小相间;有仿有创,交相辉映;有中有西,中西合璧!什么是艺术?什么是求新,艺术求变
2、!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道理就在这里。 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这是读书人的切身体会。教师熟读了,在课堂上才能成为一个谙熟一切的向导,在前边引领着,提示着,点拔着,当然有时也作些必要的解说。“书忌耳传”,“文贵自得”。这是我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在老师引领下,学生自己读,读明白了,才能“文意兼得”。 不要企图读一两遍就能进入文本,即使悟性好的人。我的窍门就是读啊思啊,思啊读啊,一遍又一遍,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豁然贯通,有了新的发现!《
3、管子·内业》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助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诚之极也。”教材要细读,只要细读到一定程度,终会有结果的。 二、朗读 “读”本来包括朗读,但由于朗读很重要,所以专门说一下。朗读是进入文本不可缺少的一环。因为教学时老师要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又因为朗读更容易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所以我细读文本时,总少不了朗读这个环节。默读时,课文中有些体会不出的东西,一朗读就感受到了,体会出来了。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激活文字,所以它有助于理解。尤其是朗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如果读
4、得声情并茂,更能深刻地通过人物语言感受人物的内心。 我在朗读《秋天的怀念》时,读到母亲说的:“你要是愿意,就明天?”我的心为之一动!我棒着书本,反复地朗读这句话。读着读着,感觉出来了:母亲为什么不用肯定的语气说,而是用问的语气?一个小小的问号告诉了我们多少东西啊!母亲在有病的儿子面前,真是小心翼翼呀!生怕哪句话没说好,惹儿子发脾气!我朗读时,就连母亲的表情都出现在了我的眼前!这个问号回答了母爱是什么——是平等,是商量,是小心翼翼呀!朗读有时能使我理解得更多。朗读人物对话不容易。但一旦把它读好了,语言背后的东西就呈现在
5、眼前了,这时候,我就有把握走进课堂了。 三、与同行交流 一说到细读文本,很多青年老师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在那里埋头苦读。我告诉大家一个窍门:文本细读也要学会与别人交流。与别人交流是借“智慧”,会非常便捷地走入文本。我与老友张庆、高林生等人见面,三句不离本行――谈的都是教学。激昂慷慨,眉飞色舞,常常谈得天昏地暗,忘乎所以。 四、跳出“庐山”看“庐山”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上课也是这样,不看别人上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但我发现年轻朋友听课,兴趣点大多在执教者的教学技巧上,我听
6、课,最关注的是执教者怎么理解教材。有许多课文,我是边听别人上课边理解,由片面理解,到全面、准确地理解的。 听别人的课——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误较多的——等于别人把教材的大门打开了,我跟随他进去以后,不但他的发现属于我了,他没有发现的,我也很容易发现——因为我是个跳出“庐山”的人。 五、与教育杂志上的智者对话 文本细读,不是死抓住文本不放,要学会打开细读的视角。读教育教学杂志上的教材分析文章,也是一种文本细读的方式。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谈话。读一本杂志呢?一本杂志发表几十篇文章,有几十位作者。《小学
7、语文教师》《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福建教育》《小学教学参考资料》等杂志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同一篇课文,往往会从几本杂志上同时读到几位名师对它的解读。这对我来说,就像和这些作者一起座谈。我会把他们的长处综合起来,为我所用。“组装”本身也是一种创造啊,不要怕别人说我抄袭,作者发表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杂志刊登他们的经验,就是为了传播。学习、移植、组装,有什么不好?只要对学生有好处,这样的移植多多善。 六、打铁还得自身硬 有些老师对我说:“于老师,我也按您说的,把课文读了许多遍,怎么
8、还是没有多少发现呢?” 是呀,为什么同一篇教材,有人进入得快,有人进入得慢;一篇课文同样朗读了三遍,有人读得有声有色,有人却读得味同嚼蜡?这就得从老师本身去找原因了。 我读过黄永玉教授写的《凭自己的高兴读书》,文中有这样几句颇耐人寻味的话:“一位长者曾对我说过的话,几十年后依然记忆犹新。这位长者告诫我说:‘一定要读书,不读书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