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文化适应策略下利玛窦在华衣食住行

ID:5257069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07

略论文化适应策略下利玛窦在华衣食住行_第1页
略论文化适应策略下利玛窦在华衣食住行_第2页
略论文化适应策略下利玛窦在华衣食住行_第3页
略论文化适应策略下利玛窦在华衣食住行_第4页
略论文化适应策略下利玛窦在华衣食住行_第5页
资源描述:

《略论文化适应策略下利玛窦在华衣食住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略论文化适应策略下利玛窦在华衣食住行  摘要: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华,面对明帝国这块冥顽不化、拒不开放的顽石,被迫采取了文化适应策略。利玛窦极大的实践了这种策略,他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不是此策略的体现。同时利玛窦的成功传教充分证明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是完全可能的,但必然充满艰辛和曲折。关键词:利玛窦;文化适应;衣食住行明清时期以耶稣会士为主要媒介而发生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中西两大文明间真正意义上的相遇与对话,耶稣会创立于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浪潮之中,其灵活务实的东方传教政策为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交流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基础。本文拟从耶稣会制定的在华传教政策的背景入手,

2、探讨利玛窦在华的衣食住行。一、明末传教士对华传教政策的转变众所周知,耶稣会士流行的是“一手拿着十字架,一手拿着宝剑”的传教策略,在利玛窦(MatteoR6icci)进入中国前,中国的信徒必须完全的“葡萄牙化”,即要求接受天主教的中国人在一切生活习惯方面都葡萄牙化,使其变成一名华裔葡萄牙人,这在教会内部似乎是不存在争议的。然而当时饱受倭寇侵扰并且担心殖民者入侵为患的明帝国依然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不只传教士,就连普通的外国人,除了广州偶尔举行的对外贸易活动时,要想进入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进入了中国,地方官吏和百姓也避之而不及,以免背上里通外国之罪。“一些跟中国人打过交

3、道的人说,要争取他们纯粹是白费时间,就像要把埃塞俄比亚人变成白种一样”。[1]因久不能进入中国不少人错误的叫嚣以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他们认为“没有士兵的介入而希望进入中国,就等于尝试着去接近月球”,[2]披荆斩棘,架桥修路,筚路蓝缕,传教士要想钻入这块未曾裂开的巨大岩石绝非易事。然而就算是石头也是能被凿开的,它毕竟不是无孔不入的,关键只是方法而已。戚印平曾指出:“当传教士无法用武力或其他手段彻底铲除这些对立面时,他们唯一选择只能是做出自身的调整,寻找并改善某种能够被传教者理解并且接受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换句话说,传教士只能委曲求全,采取某种因地制宜的权宜之计,以达

4、到其传播福音、并使所有日本人和所有东方人改宗基督教的根本目标。”[3]做出改变先前传教策略的是耶稣会印度巡察使范礼安(AlessandroV6alignano),他认为“渗入中国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调整我们的策略,而采取一种与迄今为止我们在其它国家完全不同的方法”,[4]“惟有在尊重中华文明和精通中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学术交流和道德规范的相互效仿,通过基督教帮助中华文明使之更加完善的实际成效,才能最终达到皈依中国的目的。”[5]这就是文化适应政策,即学习中国语言和典籍,用儒家学说解释天主教教义,积极适应中国传统习俗和礼仪。邓恩(Dunne)神父对文化适应的界定是:

5、“文化适应是以尊重当地文化为基础的,它根植于谦逊的精神和对无论何方的人民都有同等价值的理解之中。”这种亦可以说是具有变革性的传教策略代表着耶稣会基本传教态度的转变。然而转变谈何容易,当时在亚洲传教的一些耶稣传教士染上了“欧洲人文主义”的精神毒瘤,他们不可能去执行范礼安的新政策。范礼安要求耶稣会另外派遣能够执行他的新政策的年轻传教士。在此形势下,利玛窦于1582年8月抵达澳门,他认真学习中国文字,熟悉中国社会习俗,以他的性格和经历实践了由范里安开始的新的传教政策。利玛窦,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东部小镇玛切拉塔(MatteoRicci)的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1571年他

6、违背父亲的意愿,加入耶稣会,并在耶稣会办的罗马大学学习神学、哲学、天文地理。1578年奉命前往果阿。1583年来到中国内地,并先后在肇庆、韶州、南昌、南京、北京定居,直到1610年他在京去世。二、利玛窦在中国的衣、食。6长期的封闭状态,使得明帝国的臣民们养成了对外来事物包括外国人既好奇又惧怕的心理,初到中国,白肤隆鼻、满脸胡须着实不能让人接受。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为了接近普通的中国人,也让中国官员更好理解他们的身份,利玛窦在衣着形象上做了一全新的改变。他换上佛教僧侣的服饰,彻底刮净胡须、剃掉头发,一身中国佛教和尚的打扮,他希望民众能像接纳佛教一样接纳天主教。同时为了隐

7、瞒来华的根本目的,他也自称是一名宗教徒。“我们是一个宗教团体的成员,崇奉天主为唯一的真神,我们来自哪西方世界的尽头,走了三、四年才抵达中国,我们为它的盛名和光辉所吸引。”这是1583年9月10日利玛窦到达肇庆时回答回答肇庆长官的讲话。利玛窦确实容易让中国人认为是位和尚,他们独身并且长年遵守斋戒。在饮食方面,利玛窦由开始接受中式习惯到慢慢适应。他说:“每天只吃大米,而无面包与葡萄酒,为此我并不十分痛苦,由于已习惯了这种生活多年,如让我更改此习,我还会感觉有些不便呢!”三、住行由于利氏传教活动的行程几乎遍及中国大江南北,行程又多有反复,相对复杂,故对其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略论文化适应策略下利玛窦在华衣食住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略论文化适应策略下利玛窦在华衣食住行  摘要: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华,面对明帝国这块冥顽不化、拒不开放的顽石,被迫采取了文化适应策略。利玛窦极大的实践了这种策略,他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不是此策略的体现。同时利玛窦的成功传教充分证明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是完全可能的,但必然充满艰辛和曲折。关键词:利玛窦;文化适应;衣食住行明清时期以耶稣会士为主要媒介而发生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中西两大文明间真正意义上的相遇与对话,耶稣会创立于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浪潮之中,其灵活务实的东方传教政策为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交流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基础。本文拟从耶稣会制定的在华传教政策的背景入手,

2、探讨利玛窦在华的衣食住行。一、明末传教士对华传教政策的转变众所周知,耶稣会士流行的是“一手拿着十字架,一手拿着宝剑”的传教策略,在利玛窦(MatteoR6icci)进入中国前,中国的信徒必须完全的“葡萄牙化”,即要求接受天主教的中国人在一切生活习惯方面都葡萄牙化,使其变成一名华裔葡萄牙人,这在教会内部似乎是不存在争议的。然而当时饱受倭寇侵扰并且担心殖民者入侵为患的明帝国依然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不只传教士,就连普通的外国人,除了广州偶尔举行的对外贸易活动时,要想进入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进入了中国,地方官吏和百姓也避之而不及,以免背上里通外国之罪。“一些跟中国人打过交

3、道的人说,要争取他们纯粹是白费时间,就像要把埃塞俄比亚人变成白种一样”。[1]因久不能进入中国不少人错误的叫嚣以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他们认为“没有士兵的介入而希望进入中国,就等于尝试着去接近月球”,[2]披荆斩棘,架桥修路,筚路蓝缕,传教士要想钻入这块未曾裂开的巨大岩石绝非易事。然而就算是石头也是能被凿开的,它毕竟不是无孔不入的,关键只是方法而已。戚印平曾指出:“当传教士无法用武力或其他手段彻底铲除这些对立面时,他们唯一选择只能是做出自身的调整,寻找并改善某种能够被传教者理解并且接受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换句话说,传教士只能委曲求全,采取某种因地制宜的权宜之计,以达

4、到其传播福音、并使所有日本人和所有东方人改宗基督教的根本目标。”[3]做出改变先前传教策略的是耶稣会印度巡察使范礼安(AlessandroV6alignano),他认为“渗入中国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调整我们的策略,而采取一种与迄今为止我们在其它国家完全不同的方法”,[4]“惟有在尊重中华文明和精通中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学术交流和道德规范的相互效仿,通过基督教帮助中华文明使之更加完善的实际成效,才能最终达到皈依中国的目的。”[5]这就是文化适应政策,即学习中国语言和典籍,用儒家学说解释天主教教义,积极适应中国传统习俗和礼仪。邓恩(Dunne)神父对文化适应的界定是:

5、“文化适应是以尊重当地文化为基础的,它根植于谦逊的精神和对无论何方的人民都有同等价值的理解之中。”这种亦可以说是具有变革性的传教策略代表着耶稣会基本传教态度的转变。然而转变谈何容易,当时在亚洲传教的一些耶稣传教士染上了“欧洲人文主义”的精神毒瘤,他们不可能去执行范礼安的新政策。范礼安要求耶稣会另外派遣能够执行他的新政策的年轻传教士。在此形势下,利玛窦于1582年8月抵达澳门,他认真学习中国文字,熟悉中国社会习俗,以他的性格和经历实践了由范里安开始的新的传教政策。利玛窦,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东部小镇玛切拉塔(MatteoRicci)的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1571年他

6、违背父亲的意愿,加入耶稣会,并在耶稣会办的罗马大学学习神学、哲学、天文地理。1578年奉命前往果阿。1583年来到中国内地,并先后在肇庆、韶州、南昌、南京、北京定居,直到1610年他在京去世。二、利玛窦在中国的衣、食。6长期的封闭状态,使得明帝国的臣民们养成了对外来事物包括外国人既好奇又惧怕的心理,初到中国,白肤隆鼻、满脸胡须着实不能让人接受。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为了接近普通的中国人,也让中国官员更好理解他们的身份,利玛窦在衣着形象上做了一全新的改变。他换上佛教僧侣的服饰,彻底刮净胡须、剃掉头发,一身中国佛教和尚的打扮,他希望民众能像接纳佛教一样接纳天主教。同时为了隐

7、瞒来华的根本目的,他也自称是一名宗教徒。“我们是一个宗教团体的成员,崇奉天主为唯一的真神,我们来自哪西方世界的尽头,走了三、四年才抵达中国,我们为它的盛名和光辉所吸引。”这是1583年9月10日利玛窦到达肇庆时回答回答肇庆长官的讲话。利玛窦确实容易让中国人认为是位和尚,他们独身并且长年遵守斋戒。在饮食方面,利玛窦由开始接受中式习惯到慢慢适应。他说:“每天只吃大米,而无面包与葡萄酒,为此我并不十分痛苦,由于已习惯了这种生活多年,如让我更改此习,我还会感觉有些不便呢!”三、住行由于利氏传教活动的行程几乎遍及中国大江南北,行程又多有反复,相对复杂,故对其住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