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对齐侯问》教案.doc

《晏子对齐侯问》教案.doc

ID:52569303

大小:4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8

《晏子对齐侯问》教案.doc_第1页
《晏子对齐侯问》教案.doc_第2页
《晏子对齐侯问》教案.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晏子对齐侯问》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晏子对齐侯问》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理解“和而不同”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2、体会本文说理的特点,学习本文的论辩技巧教学重点:1、理解“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2、体会本文说理的特点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分析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和而不同”思想“和”与“同”在春秋时期是两个用得很普遍的词,代表两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的方法。“和”者,谐也;“同”者,一也。有不同而求和谐,达和谐而存不同。“和”的原意指五味的调和,八音的谐和,进而引伸为一种哲学思想。多元并列,多样共存

2、,是世上万事万物的自然存在状态,有些政治家把它引入政事之中,用来处理不同观点的存在与争论,以求得不同意见的互相吸收,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同”则是无原则的附和、赞同,“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其基础是私利的一致或为了求得一已之利。孔子在《论语》中表达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说:“君子讲和谐而不求相同,小人只是苟同而不讲和谐。”)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说:“君子在道义上合群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能在道义上结合。”)  和

3、: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一致,不讲求原则,与别人却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和高度的智慧。二、关于《左传》请在前言中划出相关知识点:1、名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左传》、《左氏春秋》2、作者: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3、体例: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4、文学地位:是先秦叙事性散文的代

4、表作三、晏子简介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他聪明机智、学问渊博、能言善辩。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敢于批评国君的错误,是齐景公的主要助手。老百姓都尊敬地叫他“晏子”。有一本书《晏子春秋》,专门记录了他的故事。介绍故事:晏子使楚、晏子数罪四、释义并翻译课文齐之以味济其不及先王之济五味以相济也政平而不干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五、课文分析1、这篇课文记载了什么?中心是什么?这篇课文记载了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齐国的相国与齐国的国君齐景公的一次对话,中心是辨别“和”与“同”这

5、两个概念的本质不同。2、分析本文说理的特点(练习三)文章以厨师和羹、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反复论证主旨,说理形象生动,使人易于接受。(一)论述什么是“和”:①以“厨师和羹”说明什么是“和”————论述君臣关系的“和”————引用《诗经》为证————总结————再以“乐师操琴”说明什么是“和”。(二)论述什么是“同”②以梁丘据为例说明什么是“同”————“同”就像“以水济水”、“琴瑟专一”(反面论证)————得出结论。六、讨论1、为什么说“和”与“同”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状态?(练习二)2、谈谈“和而不同”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