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课程复习.doc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doc

ID:52567773

大小:2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8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doc_第1页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西南大学1、美感: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2、审美形态:即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3、喜剧:作为人类生活和意识中的重要美学范畴,指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而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其审美效果和显著特征就是引人发笑。喜剧的

2、次级形态有:A.滑稽B.讽刺C.幽默4、“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感具有:A、超功利性:它不是为着满足人们认识和实用的功利,但起着陶冶、感染、熏陶、和教育人的心灵,潜移默化人的精神的特殊作用,即“不用之用”。B、超现有性:席勒认为,审美活动可以复归人类所失去的人性,使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黑格尔认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这是美感的最大价值,也是我们审美活动的最高要求。C、自由创造性:审美中,自由心境确保了人的创造性空间及其能力的发挥。5、审美活动:人因应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

3、面的体现。6、审美关系: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以美或美价值生成为关注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7、劳动创造了美①、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②、劳动创造了具备审美素质的人(美感是“人之感觉变成人的感觉”);③、劳动创造了主客体的审美关系;④、劳动创造了美的规律;⑤、劳动创造美。所以人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的,人的一切能力都是在劳动和创造中产生的,不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一切享受和享乐都是不道德的和不可靠的。“能够欣赏美的人是由劳动创造的”这一重大的美学命题,对于培养人们的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及启迪人们的创造意识,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8、悲剧:指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

4、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导致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以提升的审美形态。其实质在于第2页(共2页)西南大学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的结果是主体的感性生命虽然被摧残,但正义精神取得了胜利。鲁迅通俗地表述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具备三个特征:1.必须具有一个崇高主体;2.要有严重的矛盾冲突;3.崇高主体和毁灭彰显人类尊严,唤起人的崇高感。9、优美与崇高的比较。两种不同形态的美:①基本内涵上,优美展示了人的存在中平衡、统一、和谐的状态,崇高则展示了人存在

5、中的对立、冲突状态以及人在这种状态中对自身的超越。②客体形式上,优美表现为规则、和谐、柔媚、安静、与秀雅。崇高则奇特、冲突、凌冽、动荡、疾速、无论数学的崇高还是力学的崇高,其基本特征即“无形式和无限性”。③主体感受上,优美和崇高能给人不同的感官享受。优美引起的是单纯的快感,可以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精神愉悦,心境是单纯而宁静的;而崇高感却是人因战胜了一个可怖的对立体而产生的快感,是由痛感转进为快感,所引起的是奋发激荡,昂扬向上的情绪。 10、中国现当代美学理论界关于美本质的四种较有影响的观点即:①美是主观的,吕荧高尔太如是认为;②美是客观的,蔡仪等如是主张;③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朱光潜可为代表;④美

6、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李泽厚等如是主张。11、美感与快感的差异。12、简述美学发展三阶段。13、意境理论。14、审美活动中的心理特征:①、生理中的心理②、个性中的社会性③、具象中的抽象④、非自觉中的自觉⑤、非功利中的功利15、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认识。①从客观事物属性入手认识美,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达芬奇、博克等;②从人的主观感受认识美,休谟、沃尔夫、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谷鲁斯“内模仿”说,布洛“心理距离说”等;③主客体综合关系入手探寻美本质,狄德罗“美在关系”说,黑格尔内容形式统一说,立普斯“移情说”等;④从社会生活或劳动实践角度认识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马克思“劳动创

7、造了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等观点的提出。第2页(共2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