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567751
大小:26.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8
《《论语》孝悌观综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语》孝悌观综述华夏民族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向来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的,所以想成了重亲情、重伦理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孝悌。孝,善事父母者。悌,善兄弟也。孝悌便是爱父母,爱兄弟的一种表现。但是这一种爱的表现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对于它的的定义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孝悌有着不同的观念。其中“至圣先师”孔子对于孝悌也有着他的一番看法。孔子的孝悌观则反映在《论语》这本孔子弟子整理的语录集里,我们通过了解《论语》中的孝悌观,来了解孔子的孝悌观,了解先民们的孝悌观,或许对于我们能有一些启发。《论语》中最主要的
2、一个理念便是“仁,而孝悌为行仁开源。在《论语•学而第一》中,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礼记》中说“毋不敬”,但也有先后轻重区别。至亲者、位尊者、有德者,自然居先。父母亲而又尊,更要先之又先,必须孝敬。兄长同胞,又先我生,必尽悌道。此是天经地义丝毫不许懈怠。然后推及一切皆加礼敬。凡侵犯侮慢等事,概不能作。敬父母兄长名曰“孝悌“。礼敬一切名曰行「仁」。这是修身至平天下一贯的路线,从始至终,有先有后。人知礼敬,才行孝悌,人皆有父母,彼此一礼,自然
3、礼敬一切,普遍行仁。既行孝悌,是知礼敬之理,那侵犯长上的事,是无礼不敬动作,孝悌的人,深以为耻,就少有这样事了。再凡不守家庭规矩,破坏社会秩序,违犯国家法律,都非礼敬行仁,是名作乱。因这些事都有级层主管,深耻侵犯长上的人,再去为非作乱,是不可能的,这是治安的根本办法。《论语》中为什么要将“孝悌”作为“仁”之本呢?这是基于孔子对“人性”,即人之所为人的认识,或者说“觉悟”的结果。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人类脱离了动物界而进入人类社会并经由愚昧的原始共产形态而进入野蛮的奴隶制统治形态之后向文明形态演进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
4、”只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是因为以孔子为杰出代表的人类先期的思想家,站在朴素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关注了“人性”问题,对“人之所以为人”以及人类社会的理想形态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这便是催生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根源——封建社会只所以文明于奴隶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人不在被当作“生产工具”(奴隶)对待,其人格得到了承认。在孔子看来,人类之所以会脱离动物的愚昧而走向文明,最关键的是人除了具有动物的血缘本能情感之外,还有理性的亲情伦理关系,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类的最重要的标志,而维护这种亲情伦理关系,进而演生成人类社会秩
5、序的,就是“孝”及由“孝”而生的“悌”,所以说,“孝悌”观念是人类伦理道德诸因素中的最本源、最基本的因素,人类只有发扬光大这种善端才能维护住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秩序,由文明走向文明,最终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而且,在孔子看来,一个没有孝悌观念的人,其本质是不善良的、自私的,这样的人,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是极可能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恶欲而犯上作乱,破坏人伦和社会秩序的。这也是他将“孝悌”作为“仁”之本的又一个原因,而且对于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那么,人又如何去发扬光大这种人性中的“善”端而使人类建立更加合理的生存生活秩序而和谐
6、相处呢?这便是孔子创立“仁学”,鼓吹“仁道”的目的和动机。既然《论语》中认为“孝悌”为人之本,“孝悌”是一个人做人最基本的准则,那《论语》中是怎么样将“孝悌”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呢。在这里《论语》中便提到了很多种表现出“孝悌”的形式,如《学而第一》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要继承父亲的意志,推行父亲未竟的事业。这是“孝”的一部分。这样做,一是不违背父亲生前的意愿,体现出对于父亲的敬顺,二是不彰显父亲的过恶,体现出对父亲声望的维护,三是出于社会意义,稳定政治局面,使政策有一定连续性。在《为政
7、第二》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里体现出《论语》的孝悌观是必须围绕礼制来实现的。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照礼的规定来侍奉他们,父母死后,也要按照礼的规定安葬他们,按照礼的规定去祭祀他们。总之按照礼制的要求去对待父母这便是《论语》中对于孝悌一种要求,“孝悌”要符合礼制,反过来符合礼制的才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对待父母的方式不符合礼制,那边是不孝。在《里仁第四》中对于“孝悌”的要求有更多的体现。“子曰:“事父母几谏
8、。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女侍奉父母,对于父母的过错要委婉地劝谏,父母不肯采纳也要恭敬地对待他们,但不放弃劝谏的初衷,心里为父母的行为担心,但不怨恨他们。所以“劝谏”是“孝”一种表现方式,父母有过,子女应当“劝谏”。父母有过而不劝谏,任其发展,便会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