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55913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07
《评两位老师《香菱学诗》教学问题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评两位老师《香菱学诗》教学问题设计 一、案例背景语文课堂提问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设置问题,开展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提问过于简单,学生不思考即可回答,没有思考价值,教师只是追求一种人人参与的热烈气氛;二是提问难度过大,学生难以回答或回答不到点子上,启不得法;三是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是少数几个优生回答,而不顾及后进生。下面以两位老师教学《香菱学诗》时采
2、用不同的教学问题设计而呈现的不同教学效果为例,给予教学问题设计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借鉴。二、案例比较课例一:1.问:香菱怎么学诗?学生用词语评价香菱状态。52.问: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用文中哪些成语概括?学生在立即过渡到用成语概括上面有难色,老师此时试图通过降低问题难度,香菱学诗有几个步骤引导成语概括,但对于学诗有几个步骤,学生在概括时还是存在问题,成语概括也不了了之。3.展示: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作过三首咏月诗,通过三首诗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香菱学诗的进步,老师便提问后一首好于前一首好在哪?学生无从入手,老师只好自己讲解后一首
3、的好在何处。4.问:我们从香菱身上得到哪些学习语文的启示?5.我们也为香菱写首诗。课例二:1.屏幕上展示老师对于香菱一生的概括语段:香菱出生于一个诗书之家,三岁被拐,另走他乡,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薛蟠娶正室夏金桂,夏为了争宠在精神和肉体上折磨香菱。2.问:根据上面介绍,香菱,是一个的女子?生:可怜、悲惨、应怜(英莲)3.结合文中细节评说,香菱学诗很(填一个字)学生结合细节评读,说出了勤、苦、谦、醉、魔、乐,当学生点到“乐”时,老师追问文中的14次笑。4.从香菱学诗中,你认为香菱是一个的女子学生认识又进一步全面、
4、深了一层,如:好学、幸福、追求高雅……5.问:虽然志洁高远,但是陷于苦难之中,这么悲惨的一个女子,有学诗的必要吗?5学生议论纷纷,谈见解。6.问:那么曹雪芹是如何看待的呢?引《脂砚斋》对香菱学诗的评语,再说香菱,是一个的女子?7.你认为香菱应该有怎样的生活?8.展示现实的香菱的结局,师评说香菱的个人命运,评讲《红楼梦》主旨。三、案例分析(一)剖析案例听了这两堂《香菱学诗》后,我明显感觉课堂教学效果有较大差距,而且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和质量亦有较大差距。反思其缘由,与这两位老师的教学问题设计有较大关系。1.在教学主问题设计上,
5、课例一和二均有一个主问题。案例一似乎有意识地把香菱学诗的学诗作为主问题,所以延伸部分让学生学做诗,案例二以香菱,是一个的女子贯穿始终。2.在教学问题设计的序列上,课例一明显没有案例二在设计上精妙。案例二虽然以香菱是一个的女子的问题贯穿始终,但是,前一个香菱是怎样的女子和后一个香菱是怎样的女子是在层层剖析下递进,下一个问题在前一个问题的撞击下产生、衍生的。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是递进式的,到最后香菱的命运已经可以带出红楼梦写作的深沉主题。53.在突出问题设计的问题性上,课例二优于课例一。如,课例二在香菱作为一个这么悲惨的女子,有
6、学诗的必要吗?此问题一抛出激起千层浪,抓住香菱人物生存的矛盾性,学生根据课本和课外知识在分析、辩论的过程中,明白香菱人生的悲剧性,从而为达成红楼梦的悲剧色彩做了铺垫。4.在问题设计的对象、学生的理解能力上,这俩案例又有较大不同。案例一在处理上有两个环节,其实是脱离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如第2部分,用成语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在学生对于香菱学诗课文内容还处于表层理解的时候,用成语概括,明显超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使概括出也是比较浅显的成语,不能建立在深沉理解上。而案例二在处理时就有技巧一些,比如第3个环节,香菱学诗很,用一个
7、词概括,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驾驭的,而且学生所填词的质量相当高。(二)说策略在对以上两案例的分析中,我们意识到教学问题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的高低,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设计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51.整体性。设计时,要紧扣大纲和教材,从教学目的出发。任何有悖于大纲,游离于教材之外的问题,都不宜于作为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和讨论。同时,设计的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不能分割的紧密联系,其联系的纽带就是共同服务于文章的中心和主旨的揭示与把握。因而,问题设计就不能是孤立、杂乱的问题材料。2.小巧性。小巧性和整体性相辅相成,二者
8、缺一不可。所谓“小巧”是指设计的问题要从一个既和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一定联系,又易于进入答题状态的切入口入手进行设计。这个切入口绝不是信手拈来的片言只语,而是经过教者精心挑选,充分考虑能勾连教材阅读指导与学生学习思维的文字材料,是沟通教材、教师和学生的通道。3.难易适度。拟题难易适度,是说设计问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