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503745
大小:84.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03-28
《我的责任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的责任教学反思《我的责任》教学设计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我的责任》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教材注意体现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以问题的形式切入,给学生更多自己思考的空间,并注意针对学生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道德辨析,提高道德认识,促进道德实践。教学目标:1、初步形成责任意识,知道自己的事情能做成应该自己做,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员还应承担相应的任。2、热心参与家务劳动和学校的活动,并能主动承担一项任务。3、懂得怎样做才是一个有责任的人。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启发法教学思路:针对目前大多数学生是
2、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责任意识相对较弱的情况,教学中侧重帮助学牛增强责任意识。在教材呈现上,注意体现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以问题的形式切入,给学生更多自己思考的空间,并注意针对学生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道德辨析,提高道德认识,同时适当地进行行为指导,注意道德教育的激励作用和榜样作用,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参加学习活动,愿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耳相鼓励,互相学习的同时,给学牛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牛解决现实牛活中的问题。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我是谁”大家已经知道了每个人在不同的生活场所,
3、他的角色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才能当好自己的角色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我的责任”。板书:第二课我的责任师: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责任,这个道德谁都懂。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些事情该谁做。板书:一、这些事情该谁做师:课件展示四幅图片。师:这些事情该谁做?生:涌跃发言,房间自己收拾,书包自己收拾师:同学们表现很好,都很会做事情。课前老师要求大家观察一天的生活中家里人为自己做了哪些事,并记录下来。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记录,在小组屮与同学交流,并一起分析哪些事情是自己做的,哪些事情是自己不会做的。说一说,对于会做的事,自己是
4、否做了。生:做饭、洗碗、洗衣、送自己上学、买米、买衣等。会做的:洗碗、洗菜、整理房间等。不会做的:买菜、看医生等。师:同学们很勤劳,都能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请同学们归纳、思考一下,在不同的场合,哪些事情是我们必须做的?哪些事情是我们可以参与做的?课件出示:我该做什么?1、在家里:2、在学校班级里:3、在社会上:生:在答题卡上认真地写。师:同学们很会做事情,都是个能干的好孩子。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事的道理,就应该积极地去做。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办呢?课件展示三幅图片。板书
5、:我们的好主意。生: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我告诉妈妈,认真一点,多洗儿次就干净了??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办法。请大家谈一谈有没有和图中同学类似的情况,同桌互相讨论,想一想有什么解决的办法。生:我洗自己的衣服,妈妈担心洗不干净。我学着大人洗衣的方法,洗干净了再让妈妈检查??课件:先拿了拿自己的意见,然后再与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同学商量一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既做好了事,又锻炼了自己。在家里,在学校里,我们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我们都来给自己找个合适的岗位,做个有责任心的人。板书:给自己找岗位。课件展示找到岗位的四幅图片。师:
6、还有其他岗位吗?下面我们在班里找一找自己的岗位。找到后,要制订你的计划,并宣布一下。生:擦讲台,擦门窗等。师:同学们都很热爱劳动,热心为同学服务,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岗位。回家与家长商量一下,给自己找一件具体的事情做一做。板书:要适合自己,力所能及。总结:希望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在不同的生活场所当好自己的角色,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板书设计:第二课我的责任这些事情该谁做我们的好主意我给自己找岗位要适合自己,力所能及。教学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收集了许多图片,为本课增加了相关的内容,同时删除了一些内容。在讨论特殊情况时,我添加了一利
7、[情况,“对于只说不做的同学应该怎么办”,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很多人对于这种情况,表现的都很漠然,似乎都麻木了,这对于孩子来说,负面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特意加进了这部分内容。令我高兴的是学生的回答各显神通,尽展自己的才能!学生的回答,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安慰,他们的良知还没有泯灭,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为自己找岗位”进行完以后,学生叽叽喳喳兴奋不已,我又适吋的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了儿个特殊的岗位一一医生、交警、军人。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他们在自己岗位上尽职尽责、吃苦耐劳的精神。特别是观看军人们北上抗击SARS宣誓图片时,学生的发
8、言、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一个高潮,我相信,他们的这种情感和认识不会在下课铃响的一刹那就消失,也不会在三五天后就遗忘,而是真正的印刻在他们牛命的轨迹和成长的道路中。这样的“请进来”和“走出去”增进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