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494761
大小:798.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28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季节分布与资源评估.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6卷第7期2016年7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PERIODICALOF0CEANUNIVERSITYOFCHINA46(7):070~074July,2016研究简报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季节分布与资源评估。汜.44--颖,刘晓收“(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摘要:为了解和评估胶州湾内菲律宾蛤仔的季节分布和资源状况,于2014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冬季)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季节分布情况与生物资源量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评估,分析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壳长、生物量、栖息密度和年龄组成。结果显示,胶州
2、湾2014年的年均栖息密度为409.6ind./m2,最高栖息密度达2377.5irld/m2;年均生物量为625.5g/m2,最高生物量高达3445.3g/m2。胶州湾全年菲律宾蛤仔的年龄组成主要是1、2和3龄蛤,而其中的1和2龄蛤占有明显数量优势。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种群年龄结构出现低龄化,1龄蛤占绝对优势,2龄蛤仅次于1龄蛤,3龄以上最少。若以壳长30mm的蛤仔为采捕规格,2014年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年均商品率为6.8%o;若以壳长25mm蛤仔为采捕规格,2014年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年均商品率为33.2%。从菲律宾蛤仔的生物量、年龄
3、结构和商品率综合分析,2龄蛤可作为优势的采捕年龄,5月是最佳的采捕时期。关键词:菲律宾蛤仔;胶州湾;资源评估;季节分布;采捕年龄中图法分类号:Q17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174(2016)07—070—05DOI:10.16441/j.cnki.hdxb.20150338引用格式:范颖,刘晓收.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季节分布与资源评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6(7):70一74.FANYing.LIUXiaoShou.Seasonaldistributionandresourceasses
4、smentofManilaclam(Ruditapesphilippinarum)inJiaozhouBay,China[J].PeriodicalofOceanUniversityofChina,2016,46(7):70—74.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帘形目(Vener—oida)、帘蛤科(Veneridae),是胶州湾重要的底栖生物,同时又是胶州湾的主要经济贝类之一。胶州湾内从潮间带到10m水深区域都有菲律宾蛤仔的分布,其栖息密度非
5、常高,生物量也较大,约占底栖生物总量的一半以上[1。3]。菲律宾蛤仔的肉质鲜美,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因而成为重要的渔业捕捞对象和水产养殖品种,是青岛市的“龙头”水产品之一[2]。菲律宾蛤仔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贝类,历史记载中在胶州湾水域分布甚广,捕捞生产有近70a的历史。随着国内外市场对菲律宾蛤仔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加之胶州湾周围一些工业码头和道路施工等在近些年来不断快速建设,围海造田等一系列人类活动日益突出,渔民更是不断增加捕捞强度,致使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物量发生了巨大波动,纯天然野生的种群数量严重锐减[1]。
6、因此,从1980年代初期,胶州湾内人工养殖菲律宾蛤仔缓慢起步,主要是为补充胶州湾内菲律宾蛤仔的生物资源量。现今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养殖主要以底播增殖为主,而针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调查报道,有吴耀泉等[2“]在19891990年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资源状况的调查,以及他们对幼蛤的数量与资源的动态变化的探讨[23;韩庆喜等[5]对胶州湾10个站中3个站位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生物量、生长期以及年龄结构等;郭永禄等[6]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进行了生长特征以及最佳捕捞年龄的分析报道。作为胶州湾代表性的的底栖生物,菲律宾蛤仔的波动情况势必会对胶州湾
7、的生态系统产生显著的效应。因此,本文根据2014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季节分布与生物资源量的全面调查,通过分析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壳长、栖息密度、生*基金项目: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BS2013HZ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57613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462008)资助SupportedbytheFoundationforOutstandingMiddle-agedandYoungScientistsinShandongProv
8、ince(BS2013HZ008):theGeneralProgram。f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41576135);theFundamentalResearchF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