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刘金来.ppt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刘金来.ppt

ID:52461419

大小:17.32 MB

页数:74页

时间:2020-04-07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刘金来.ppt_第1页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刘金来.ppt_第2页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刘金来.ppt_第3页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刘金来.ppt_第4页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刘金来.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刘金来.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刘金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导管消融人工心脏起搏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外科手术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VT):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伴发危险的VT心房颤动(AF):Cox迷宫术,手术病死率在2%-3%,AF的治愈率为99%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导管消融人工心脏起搏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导管消融(一):室上速室上速的常规治疗手段,治愈率可达95%-100%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房速短阵房速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治疗AVNRT右前斜30°左前斜4

2、5°射频消融旁路治疗AVRT房室结下传旁路下传导管消融(二):心房扑动典型性心房扑动心房频率在250~350次/mim,II、III、avF导联心房扑动波为锯齿状负向或双向波,房扑时可表现有拖带现象,为三尖瓣峡部依赖性房扑。典型性心房扑动导管消融是首选方法,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达双向阻滞即可,成功率达83%~96%。CARTO指导下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治疗典型房扑导管消融(三):房颤房颤分类阵发性:<7天,可自发终止持续性:>7天,需要药物或电复律终止长期持续性:>1年的持续性房颤永久性:复律失败或没有尝试采用心脏复律的房颤导管消融:对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成

3、功率已经达到80%导管消融(三):房颤对于阵发性房颤治疗,导管消融比抗心律失常药物更有效阵发性房颤消融试验(AblationforParoxysmalAtrialFibrillationTrial,APAF):随访9个月导管消融组86%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药物治疗组仅有22%(n=198)A4试验(AtrialFibrillationvsAntiarrhythmicDrugstrial)的结论:对于一种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行导管消融,随访1年,导管消融组(n=53)成功率为75%,药物治疗组(n=59)仅7%JAmCollCardiol.2006De

4、c5;48(11):2340-7.Circulation.2008Dec9;118(24):2498-505.导管消融(三):房颤2012ESC房颤指南I/A类适应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基础上复发伴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愿意接受进一步节律治疗,并由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医生,在有经验的介入中心完成介入手术,推荐导管消融治疗。2012ESC房颤指南IIa/B类适应证:①在充分考虑患者自主选择、获益与风险的基础上,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可替代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为一线治疗推荐用于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②抗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控制的有症状的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应考虑作为一种治

5、疗选项。导管消融(三):房颤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达到肺静脉与左心房双向电隔离是阵发房颤导管消融的主流与标准术式。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式尚未统一,基本上是在环肺静脉电隔离的基础上,加作其他进一步的消融,如左房线性消融等。CARTO指导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导管消融(四):室性早搏室性早搏传统的导管消融适应证: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症状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学习,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考虑导管消融治疗。导管消融(四):室性早搏近年研究发现,每日室性早搏总数超过总心搏20%或超过2万,可引起心室扩大,心功能降低,导致心肌病。2009年EHRA/H

6、RS室性心律失常消融专家共识推荐消融: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的频发室性早搏。左心室后组乳头肌来源室性早搏CARTO系统标测指导射频消融导管消融(五):室速特发性室速(VT):成功率几乎达到95-100%器质性心脏病VT:心肌梗死后的复发性单形室速和无休止性室速--发病机理比较复杂、难以精确定位,目前成功率仍不够高ENSITE指导下左室特发性室速导管消融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导管消融人工心脏起搏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人工心脏起搏起搏治疗的历史起搏治疗的现状、未来起搏器治疗适应证起搏治疗的历史1819年Aldini(Italy)电刺激死者停跳的心脏

7、,引起跳动1929年Conld电脉冲刺激心脏,可使心脏随频率跳动1932年Hyman/HymanMachineArtificialpacemaker,7.2Kg由于二次大战,未用于临床1952年Zoll将经胸壁起搏应用于临床体外试验及应用阶段永久植入型起搏试验及应用阶段1954年Hopps进行了第一例心腔内电刺激的动物实验1957年Furman和Weirich分别提出颈静脉和心外膜起搏1958年全球第一例永久植入型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在瑞典完成1967年按需型起搏器问世VVI/VVT1977年双腔技术标志着进入生理性起搏时代1978年开发并应用可程控技术1

8、982年频率适应性技术应用于临床1997年自动化技术应用于临床1998年三腔技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