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制度历史起源和转向

信访制度历史起源和转向

ID:5245672

大小:36.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7-12-06

信访制度历史起源和转向_第1页
信访制度历史起源和转向_第2页
信访制度历史起源和转向_第3页
信访制度历史起源和转向_第4页
信访制度历史起源和转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信访制度历史起源和转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信访制度历史起源和转向  一、成为问题的信访按照官方定义,信访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政府或者县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反映冤情、民意,或官方(警方)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信访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周礼》就有“肺石听辞”、“路鼓之制”的说法。而根据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成果显示,“路鼓”后来演变为“挝登闻鼓”、“鸣冤鼓”、“邀车驾”种种形式,历朝历代更是形式不同,秦汉以后各朝允许百姓上诉的渠道都存在。明洪武元年,“置登闻鼓于午门外

2、,日令监察御史一人监之,凡民间词讼皆自下而上,或府、州、县省官及按察使不为伸理,及有冤抑重事不能自达者,许击登闻鼓,监察御史随即引奏,敢沮告者死”。到了清朝,则登闻鼓设于右长安门外,明清两朝更是“京控”这一社会现象最为典型的帝制王朝。13近几年来,信访成为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攸关社会稳定,在信访数量、信访性质以及信访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颇为明显的改变。根据相关的统计,2000年全国县级以上信访部门所受理群众信访总量是1995年的2.13倍,仅全国人大常委会信访局一年内受理的信访案件就达到了10万件,在2003年信访的数量更是曾经在短时期内

3、激增;而根据十届人大第三次会议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统计,2004年人民群众涉诉来信、来访大幅上升。单独最高人民法院就“全年共办理来信来访147665件人次,上升23.6%”,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全年共办理群众来信来访422万件人次,上升6.2%”。[1]人民法院、检察院历年来接受信访的调查统计情况可以见表1。表1是目前最为清晰可信的一个统计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几年中国信访的普遍程度。而在另一方面,中国信访在信访方式方面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一些著名的、由媒体介入而公知于全社会的上访案例,无不以十分激烈的方式结束。如果再考虑到某些地方政

4、府在阻拦上访者越级上访的情况下进行的暴力行为(所谓“截访”),我们可以定论信访问题在中国确实依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13另外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中国信访中“涉诉信访”比例之高。在一项扎实的社会学调查之中,于建嵘证明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实,即632位上访者中竟有401位在上访前已到法院起诉过,其中法院不予立案的172人,认为法院不依法办事而判决其败诉的220人,认为法院判决胜诉了而没有执行的9人。而且,其中认为法院不依法裁判而败诉的居然占54.9%之高。[2]而在另外一项实证调查中,研究者从一个省份的个案中观察到某省2006年6月到

5、2007年3月的10个月中集中整治进京非正常上访活动期间,共处置非正常上访4689人次,其中涉法问题最多,有1708人次,占36%。[3]许多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信访现象进行了分析,比较典型的观点有将此问题上升到宪法体制与宪法权利层面,如北京大学法学院张千帆教授就认为,信访以及截访“不过是自上而下政绩体制的衍生物而已。只要这样的体制不变,那么一个不对选民负责的地方政府不仅会产生种种催生上访的事由,而且会面临巨大的截访压力”[4];贺雪峰则依据其长期对中国农村的现实研究认为,上访是“中央、地方与农民三方关系的失衡”的体现;另外一些学者则断

6、定上访问题产生的最重要原因还是中国的司法不够独立;当然,更多研究将注意放在中国信访制度本身的安排是否合理上面,如一个典型的观点认为中国应当尽快出台《信访法》,改变当前信访制度单纯依靠规定、条例和政策来调节的现状,在明确受理范围、严格程序规则、加强责任追究等方面实现更强的立法化。13上述分析多将信访问题归结于经济体制改革、中央地方关系、信访条例不合理、上访体制不合理等层面,甚至经常将问题的解决归结于体制改革。微观层面又过于强调司法制度的改革。这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的法学话语有着直接关系——“文革”之后新的法学理论体系基本是在简单引用外国法

7、学研究成果以及粗暴批判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制度的基础之上诞生的。上述分析至少在两个重要问题上处于失语状态:第一,如果信访制度一无是处,其诞生的背景与合法性是什么?第二,信访现象于2003~2006年的强势“复活”与国家政策之间是什么关系?二、早于宪法的传统:信访与社会主义人民主权近年在研究讨论信访制度的时候,其立论基点无非是1995年的《信访条例》、2005年的新《信访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接待信访量的数据等等。绝大多数研究主要将中国的信访制度和信访政策视作一个批判对象,而非一个可以讨论的前提。这些研究统统忽视了一个主要的问题:信访

8、是社会主义人民主权行使方式的具体体现,曾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基础之一并且取得成功。例如一个发人深省且易被忽视的历史事实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颁行于1954年,而在1951年中国共产党就已经着手建立信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