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438032
大小:19.89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7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2.第一朵杏花.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反思2 《第一朵杏花》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课文按时间的顺序先写竺可桢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答不上来.接着写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诉竺可桢爷爷第一朵杏花开了,竺可桢爷爷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最后写竺可桢爷爷正是通过长年累月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两次对话是全文的主线索,虽极其简单,却是人物心灵的镜子,是阅读故事的眼睛.常言道:言为心声.细细揣摩文中对话,有助于领会人物内心世界,透视人物所思所想,传达人物所感所悟.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抓住关
2、键词句,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打成三位目标,一直是我们教学实践中在探索的问题.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我觉得更具有其特殊性.因为学生在开始接触习作,怎样让学生在作用起步阶段不畏惧,掌握一定的方法找到一定的问路很重要.而课文更是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感悟的主要途径,是学生习作的重要蓝本.因此 一、如何在教学中读写结合,挖掘文本中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写作的资源,就成为我一直在思考和有意识的过程.如:《第一朵杏花》中有三句描写杏花的句子,用词很准确,而且运用拟人化写法句子表达非常生动,很适合学生积累感悟. 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
3、年“景”不同.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大地都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6自然段. 生(平淡地读文):“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师(高兴地):这些变化都仿佛告诉人们什么季节来到了呀? 生(异口同声地):春天! 师(激情):阳光明媚的春天,百花争奇斗艳,多么令人神往啊!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美妙的春天? 生1(美美地读) 师(陶醉状):你眼里的春天真美!老师仿佛看到了在春风的召唤下,河水泛起了一层又一层、一波又一波的涟漪. 生2读 师(伸懒腰状):小草也不禁伸了个懒腰,准备向人们展示它优美的身姿. 生3读 师(兴奋地):充满活力的春天
4、悄悄地来到了人间,来到了我们身边,多么令人高兴啊! 生4读 师(点击CAI):你们快看,柳树戴上了绿发卡,杏树慢慢绽放了灿烂的笑容.(语言拓展)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谁来说说春风轻拂,大地还会有什么变化? 生1:春风吹醒了冬眠的小动物,它们蹦着跳着出来寻找食物. 生2(争先恐后地):春风吹红了迎春花、吹黄了向日葵,它们迎着太阳要比美! 生3:春风吹开了小学生的笑脸,我们高高兴兴地去上学. …… 学生兴致盎然、浮想联翩,共同勾画着一幅绚丽多姿的春景欢乐图.趁着这股劲儿,我范读了第6段,又请学生自由读、表演读、齐读本段,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春景之美,陶醉在这片迷人的“春色
5、”之中. 效果:根据中年段大纲要求,词句段的教学是中年段教学重点.在本段教学中,有以下关键词:吹皱、吹醒、吹绿、吹鼓.如何使学生在美读过程中学习词语,并懂得词语使用的准确和传神呢?我们也看到有老师在教学此段时进行了大量讲解,如:“皱”字用得多好啊!“吹皱”就是……的意思.姑且不论这种方法是否得体.在设计本段词语教学时,考虑到本段不是本课教学重点,且想尝试使用教师评价促进词语教学形象化的方法弱化生硬地讲解,于是便有了刚才的片段.教师通过3次评价语将词语“吹皱”、“吹醒”、“吹绿”、“吹鼓”形象化,同时辅以可视画面(柳枝变绿、杏花绽放),使整个过程不着痕迹且富于变化.学得扎实,自然用得灵巧.在
6、随后的语言拓展中,学生充满想象、童真、童稚般的语言自然流泻出来. 二、听说读写,丰富个性化阅读形式. 听、说、读、写,是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培养学生所具有的四种能力,又是教师培养这四种能力经常采用的手段、方法.合理组织、和谐操作听说读写的方法,能够丰富学生个性化阅读形式.听而怡心,再创形象;读而动情,抑扬顿挫.案例中,教学第6段时,我请学生读段落、听评价.在一次次朗读中、又一次次评价中,学生读得生动、听得入情.说而明理,组织语言;写而达意,字从文畅.案例在进行第二次对话教学时,请同学先填写词语,再说说选词的缘由.学生用心体验、填写准确表达情感的词语,最后说出在填词时的真实想法.学生在听说读写
7、的过程中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得有成效. 三、角色体验,尽展个性化阅读魅力. 角色体验,为学生展现个性化阅读魅力提供了条件.案例中,学生顺利地与“第一朵杏花”进行角色置换,通过表演朗读第13自然段,感受“第一朵杏花”的美丽和珍贵.我清晰地意识到: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听到孩子们的声音,尤其是不一样的声音.也许就是这与众不同的声音孕育着一颗颗创新的种子,焕发出个性的光彩与魅力.看来教师应做课堂的“催化剂”,及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