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26 灰椋鸟 教学反思.doc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26 灰椋鸟 教学反思.doc

ID:52437259

大小:3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27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26 灰椋鸟 教学反思.doc_第1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26 灰椋鸟 教学反思.doc_第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26 灰椋鸟 教学反思.doc_第3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26 灰椋鸟 教学反思.doc_第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26 灰椋鸟 教学反思.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26 灰椋鸟 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灰椋鸟《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其中文章的3—5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对灰椋鸟的归林以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形象.反思我的这课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抓“实”几个点  《灰椋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无论是词语的使用,还是语言的表现力,都具很强的鉴赏性.所以要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来品味这篇优雅的语言,但一堂课仅40分钟,如果面面俱到,处处涉及,反而如蜻蜓点水,轻描淡写,处处无痕.因此,从教者的角度来说,一

2、定要大刀阔斧,精心取舍,抓住几个训练点,再由点到面,把语言文字的锤炼落到实处.  点一:“排空而至”.学生交流到这个词的时候,大抵能说出灰椋鸟多而壮观.但只是感性认识,也许还是从词面上猜出来的,并不能深入其精髓,在潜意识里想象出那样的画面.所以我带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这样的场面,尤其是暴风雨来临前乌云密布的情景,让学生想象,直观感受壮观的气势.有了这样真切的体验作支撑,再次走进文本时,所有的感悟就不会是凭空而来的.接着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其它能展现这样壮观场面的词.(一小群一小群,整群整群,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再精读感悟这几

3、个词的妙处.他们不仅展示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而且有力地表现了灰椋鸟还是一种守纪律,有灵性,团结和睦的鸟.在学生感悟的同时,他们也能领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点二:“俱乐部”.我紧扣“俱乐部”一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先对俱乐部有个感性的认识,俱乐部是一个大家放松心情,寻求快乐的地方,接着让学生来说说俱乐部有可能会有什么(学生的答案应是五花八门的,舞台,绚丽的灯光,多姿的舞者,欢乐的音乐……)然后走进天然的俱乐部,首先师生对话:这个俱乐部在哪里?(在刺槐林和竹林里),所以文中称它是(天然的俱乐部),然后生本

4、对话:这个天然的俱乐部里有灯光吗?学生结合文本(有,夕阳的映照就是灯光)有跳舞的人吗?(有,一只只灰椋鸟,它们在翩翩起舞.)有美妙的音乐吗?(有,百鸟争鸣声,呼朋引伴声)  同学们想听听这样美妙的乐声吗?在学生激情高涨时播放百鸟争鸣声.  语文姓语,以文载道,以文学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工具性作用.以上两个片段的教学,我紧扣关键词、重点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在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过程中,深入研读,深层对话,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感悟鸟儿的幸福快乐.“排空而至”、“俱乐部”在孩子的眼

5、里逐渐丰富、厚实、灵动起来.有效的课堂对话,就应抓住像“俱乐部”这样的“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领”作为对话的切入点,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对话,才能把课上出灵气,上出滋味来.  二、抓“顺”作者情  编者在课后设计了一个习题:比较两句话,说说“观察”和“观赏”能否颠倒位置,为什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备课中,必须有所考虑.原来这两个词正是作者那细腻的情感变化所在呀,原来看灰椋鸟貌不惊人,所以不感兴趣,后来在一个电视录像的吸引下,对灰椋鸟产生了兴趣,于是在兴趣的支配下,来到林场,只想仔细看看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6、是否像录像中展现的那样.所以开始作者用了观察这个词.但后来,亲眼见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那如精灵的鸟儿,那热烈欢快的声音深深地打动了作者,更震撼了作者,所以在仔细观看的同时,还在用心欣赏着眼前美好的事物,产生了美好的感受,所以作者此时的情感理应上升到观赏的层面.如何把这个一种情感的变化呈现给学生呢?第一次备课时是在学完第四自然段之后就引出观察、观赏的比较.但从课堂效果来看,不仅使学生感到突然,也给听课老师带来突兀之感,仿佛是硬塞给学生,但学生却不愿接纳.看来,是时机未成熟,学生还没品出滋味,又怎能说出滋味呢?第二次备

7、课,课初,我轻描淡写提出观察,在认真看了归林、闹林的场景之后,让学生尽情欢呼.在学生一阵惊叹之中,我重新请出“观察”,让学生来体悟,“此时还仅仅是观察吗?”在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出“观赏”一词时,我知道,“观赏”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文字符号了,它成为了有呼吸,有脉搏的灵性之物.作者在“观赏”一词中所承载的情和意已叩击了学生的心.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段都含情”.语文教学就要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牢牢抓住文中的关键词、重点句,说说、议议、品品,让学生在品中感悟,从而积蓄情感,积累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那学生就会和

8、老师一样,感动于作者的语言,感动于作者那由不感兴趣、到欣喜、到被震撼的情思.  三、抓“醒”学生心  教师要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观,要真正读懂作者的心意.徐秀娟写下《灰椋鸟》,其一,想表达自己对鸟的喜爱之情,其二,想表达对林场工人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其三,要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如果不能准确地领会这三点,那该文就不能很好的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